当前位置:首页
从“兽医书记”到法治先锋

经过张海峰(中)调解,两人握手言和。苏日娜 摄
在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正蓝旗的广袤草原上,有这样一个人,他既是法治声音的“传播者”,也是矛盾纠纷的“化解者”;既是“兽医书记”,也是法治先锋;他来自基层,深受基层群众信任。他就是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正蓝旗人大代表,正蓝旗那日图苏木乌日图牧区社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张海峰——
一个兽医箱,法治薪火映初心
“张书记,你快过来,好几头牛都打蔫儿了!”一大早,牧民格日勒巴特尔就给张海峰打来了求助电话。接到电话的张海峰没有迟疑,迅速前往格日勒巴特尔家中。
一到目的地,张海峰就迅速开始了“问诊看病”:他仔细检查病牛的精神状态、姿势、呼吸及粪便情况,通过测量体温、听诊心肺、触诊腹部等方式进行了初步诊断。随后,他又详细询问了格日勒巴特尔近日的喂养细节与用药经历,最终确诊牛是因喂养不当导致的消化问题。针对病牛,他对症治疗并开了一些日常用药,嘱咐格日勒巴特尔务必按说明规范用药,并加强日常的精心饲养管理。
“在草原上,牲畜是牧民群众的命根子,每一头牛羊都承载着一家人的希望与生计,牲畜的健康状况,直接关系着牧民的日子能不能过得踏实。”张海峰是土生土长的正蓝旗人,1964年出生的他目睹过许多牲畜因饲养管理不当或缺医少药等原因死亡,无数牧民因此陷入了贫穷与愁苦中,日子过得艰难。为了实实在在帮助牧民群众解决难题,张海峰下定决心自学兽医学。白天,他跟着有经验的老牧民请教牲畜常见的病症和治疗的“土办法”;夜深了,他就坐在灯下,一页页地“啃”着那几本厚厚的兽医学书籍。遇到晦涩的专业术语,他就一遍遍地查资料、做笔记,再解决不了的,就跑到旗里的兽医站向专业人员请教。凭着一股子韧劲,他渐渐从一个“门外汉”变成了牧民心里给牲畜治病救命的“土专家”。
“他每年救活的牲畜不下200头。牲畜得了病,只要张书记在,我们就放心!”谁家牛羊有了毛病,不论白天还是黑夜,只要找到张海峰,他总是有求必应、细心诊断、及时处置,而且从来不收一分钱,切实解决了当地牧民饲养牲畜过程中看病难、看病贵的实际困难。同时,他还通过自学兽医学,掌握了科学养畜知识,并经常指导牧民群众开展畜疫防治、牲畜改良、出栏等工作,用心用力用情为牧民群众的“钱袋子”保驾护航。
张海峰常说:“代表履职在一线,就应该帮忙把法治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在张海峰的兽医箱里,除了已经磨损的听诊器,还有一份让人“眼前一亮”的普法资料。每当救治完牲畜或普及完科学养畜知识,张海峰总会在畜栏旁多留片刻:“您家承包牲畜合同签了吗?”“买饲料记得买正规厂家的,还要记得开发票。”他以“代表身份”担起“法治责任”,用为民初心架起法治桥梁,让草原深处的法治之光愈发明亮。
一个微信群,法治声音传草原
清晨,乌日图牧区社区微信群里,张海峰发了好几条60秒的语音,今天他为社区群众解读的是草场承包政策和相关法律法规。只要掌握了最新的政策,或者看到一些和牧区社区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典型案例、事例等,张海峰就会在微信群里用群众听得懂的语言进行分享和解读,牧民们对此也深表感激。
“现在草场承包、惠农惠牧的政策实施力度很大,张书记在微信群里的解释,是我们很重要的信息来源。”
“张书记不仅讲政策,还讲法律。既接地气,又实用!”
“民法典正式施行后,张书记专门抽出七天时间,在微信群逐条为大家解读相关法律条款,让大家一下子就明白了法律!”
人大代表既要当政策宣传员,更要当法律讲解员。这名基层人大代表,用日复一日的坚守,在方寸屏幕间架起了与牧民群众的“连心桥”。
十几年前,乌日图牧区社区还是案件频发、纠纷不断的“治理洼地”。面对群众法律意识淡薄、文化水平不高、政策理解能力弱的实际,张海峰把普法阵地搬进了“云端”,微信群就是他的流动普法站。
聚焦社保、养老、教育、草牧场承包、民间借贷、婚姻家庭纠纷等群众关心关切的问题,张海峰把晦涩难懂的法律法规变成了“草原俗语”,用乡言乡语讲政策、用乡土案例讲法治,用最朴实、最接地气的话语把法治的声音传递给身边的牧民群众。他年均发送普法语音300余条,用滴水穿石的坚持一点一点让法治润泽人心。牧民们都笑称:“张书记的手机是草原上最小的普法讲堂,遇事儿就找他问问法律咋说。”
一张联动网,多元解纷促和谐
人大代表听民声,解民忧。在乌日图牧区社区,张海峰人熟、情况明、威信高,邻里纠纷、家庭纠纷、草场承包纠纷等各种“大事小情”的化解,都有张海峰从中调和的身影。
近几年,随着经济社会的日益发展和牧民法治意识的持续提升,牧区的矛盾纠纷正从单一的生产生活矛盾,向经济、生态、社会多元交织的方向转变,对基层治理能力和法治化水平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张海峰深谙矛盾纠纷的实质化解仅仅靠一人之力远远不够,于是便积极争取党委和政府的支持,主动联合正蓝旗人民法院桑根达来人民法庭,靠前融入“两所一庭一队一中心”(司法所、派出所、法庭、执法队、综治中心)的共防共治网络和基层治理大格局。2022年起,张海峰受邀成为正蓝旗法院特邀调解员,在“代表委员﹢法院”机制下,张海峰凭借着扎根基层多年的丰富经验,与法官一同将大量的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
“张书记,最近法庭受理了一起涉及亲属之间的公益林补贴纠纷,能不能麻烦您来协助调处一下?”
“没问题!”
原告与4名被告系亲属关系。原告的爷爷生前与原告一家共同生活。2023年,原告的爷爷去世后,原告持续经营其爷爷名下的草场,相关公益林补贴款也一直由原告领取。2024年,原告发现公益林补贴已被转移至4名被告名下,私下协商未果,原告便将4名被告诉至法院。
为了更清晰地了解纠纷的来龙去脉,张海峰首先采取“背靠背”的方式,倾听各方诉求,摸清矛盾的根源。之后,张海峰联合法官组织双方“面对面”调解:张海峰以“情”切入,乡情恳切;法官以“法”服人,法理清晰。多轮推心置腹地沟通中,张海峰和法官的话像涓涓流淌的清泉,一滴滴浸润着双方的心田。
“算了!他一直照顾着爷爷也算孝顺,这笔钱我们不要了!”最终,4名被告同意将公益林补贴款恢复至原告名下,原告随后也撤回了对4名被告的起诉,纠纷得以化解,双方的亲情也得到了守护。
“草原上没有解不开的结,关键是要用心沟通。”在处理矛盾纠纷过程中,张海峰始终秉持着“人大代表为人民”的初心,维护牧民之间和谐共处。
“我的履职答卷写在三样东西里:兽医箱里,藏着乡村振兴的密码;微信群里的提示语音,是打通法治‘最后一公里’的探路石;调解日常记录,记载着基层善治的初心。当人大代表,就要做草原上永不熄灭的法治星火。”张海峰说。 (记者 李婧)
编 辑: 张峻铭
责 编: 于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