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宜丰:用好代表家站 擦亮民生底色
通讯员 蔡敏 《中国人大》全媒体记者 冯添
“居民对小区明沟堵塞问题反映强烈,明沟长期堵塞、蚊虫滋生的问题亟待解决,大家希望能每年至少清理两次……”在江西省宜丰县崇文社区人大代表活动小组开展的接待日活动中,代表们认真听取居民的诉求,归纳整理后转相关部门办理。
“居民再小的事,我们也要督促办理好,及时给群众一个答复,以细致入微的服务,暖心化解居民难题,真正把实事办到群众心坎上。”县人大代表陈颖说。
近年来,宜丰县人大常委会深入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持续深化“两个联系”,建好用好代表联络站,努力让每个站点都成为代表开展履职活动、密切联系群众的有效平台,让群众感受到人大代表在发挥作用,在听取他们的意见、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架起“连心桥”,服务群众“零距离”
建好代表联络工作站,是发挥站点“连心桥”作用的前提。宜丰县人大代表联络工作站把站点建在群众身边,完善联系机制,方便代表和群众双向联络,让有事找代表成为常态。
走进新昌镇人大代表联络工作站,驻站代表信息、代表接待日活动公告、代表联系群众等制度完善完备,悬挂在墙、鲜明醒目。90多名驻站县镇两级人大代表,每月轮流接待群众,听取意见建议,及时回应诉求,做到“月月有活动、次次有答复”。
“为了方便群众,联络站下设的代表活动小组就驻在居民区,让代表收集民意、调处矛盾、普法宣传都更加便利。”桂花社区党支部书记陈静表示,社区居民还可随时在线上给驻站代表留言,反映问题、提出建议。
“现在线上线下找代表都很方便,有意见建议随时都能提,让我们感到代表就在身边。”社区居民刘芬说。
今年以来,全县各人大代表联络工作站、各代表活动小组及网上平台累计接待选民2860余人次,征求群众意见128条。
代表“沉下去”,依法履职“活起来”
今年以来,宜丰县人大常委会持续完善“代表+网格”工作机制,每名驻站代表联系一个网格,通过楼院宣传栏、社区公开栏等多种方式,亮出代表身份、联系电话和履职承诺,并经常走街串巷、走访住户,针对大家关注的难点堵点问题,积极征询群众意见,为群众解决“急难愁盼”。
通过这一机制,村组(社区)探索建立村民(居民)调解会、议事会、联席会等机制,探索出一条“自己的事自己办、大家的事商量办”的民主自治新路径。
“我住在七楼,原来买袋米买壶油什么的,要从一楼提上去,确实不怎么方便,现在有电梯了就可以直接上楼,省时省力。”一提起加装的电梯,业主谭攀龙就笑得特别开心。
新昌镇人大代表刘冬莲逐户走访收集意见100余条,努力把群众“期盼的事”变成政府“该干的事”、把政府“该干的事”变成群众“满意的事”。如今,改造后的小区不仅实现了雨污分流、智能安防,更涌现出“非遗剪纸墙”、“禅意文化长廊”等特色景观。
“参与‘醉美平溪’新农村改造过程,让我们深刻认识到,乡村旧貌换新颜,得益于广纳民言、广集民智、广聚民力。”县人大代表、天宝乡人大主席胡国庆以亲身经历讲述平溪村变成玫瑰花园背后的故事。群众的“金点子”,成就代表的好建议,转化成人大和人民监督的硬举措。
站点“融起来”,共绘法治“新画卷”
基层立法联系点一头连着立法机关,一头系着基层群众,是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实践。宜丰县石市镇人大代表联络工作站将市级基层立法联系点—石崖滩村委会的功能融合起来,积极打造联系服务群众、弘扬法治精神、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实践平台。
用好社情民意“直通车”。搭建“小院议事亭”,设立民意收集箱……人大代表联络站和立法联系点充分发挥与群众近距离、面对面的优势,通过多种方式征询群众意见和立法建议,汲取群众智慧,让更多来自基层的声音上升为法规条文。近年来,人大代表联络站和联系点围绕宜春市爱国卫生条例等地方性法规,征集到关于推动中小学校开设健康教育课程、强化饮用水源地保护等建议,调动了群众参与立法的热情,营造了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
基层立法联系点与工作站通过“立法征询—建议吸纳—法律制定—贯彻落实—反馈优化”的闭环工作机制,把群众“急难愁盼”转化为法治实践。这种“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模式,既推动了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又确保法规落地见效,实现立法、执法、守法的良性互动,切实提升基层法治建设水平。
编 辑: 刘冬
责 编: 于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