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国务院关于落实全国人大常委会对建设
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
工作情况报告审议意见的报告

来源: 中国人大网  浏览字号: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关于请研究处理〈国务院关于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工作情况的报告〉审议意见的函》,国务院组织教育部等部门进行了认真研究,提出了加强和改进工作的思路措施。现报告如下:
  一、关于把握目标方向
  (一)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推动高校第一时间学习贯彻第二十八次全国高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精神。深入推进“大思政课”建设,中央宣传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育部举办全国高校思政课集体备课会。高质量讲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编好用好各类教学资源。组织5.9万名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开展“强国行”专项行动。下一步,将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探索课上课下协同、校内校外一体、线上线下融合的育人机制。
  (二)自主科学确定“双一流”标准。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双一流”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全面梳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实践经验,对比分析各类大学和学科排名,深入研究国内外高校建设计划,2024年11月以来先后调研听取8省市40余所高校意见建议,取得阶段性成果。下一步,将加快研究制定“双一流”标准,紧紧围绕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更加突出培养一流人才、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争创世界一流导向,扎实做好新一轮“双一流”建设系统谋划。
  二、关于完善建设布局
  (三)突出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导向。瞄准国家战略急需领域,持续优化“双一流”建设范围。推动“双一流”建设高校本科扩容,在2024年扩招1.6万人基础上,2025年再增加2.2万人。下一步,将聚焦优势学科适度扩大“双一流”建设范围,提升对国家和区域重大战略的贡献度和支撑力。
  (四)深化高校分类评价改革。准确把握不同高校特点,探索建立分类管理、分类评价机制。面向“双一流”建设高校,开展常态化建设进展监测,完善监测指标体系。下一步,将分类推进高校改革,突出质量、特色、贡献导向,引导高校在不同领域和赛道发挥优势、办出特色。
  (五)针对性支持中西部高校改革发展。深入推进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支持203所中央高校和高水平地方高校对口支援126所中西部高校,实现中西部省份对口支援全覆盖。持续实施中西部高校青年教师专业能力发展数字化培训和青年骨干教师国内访学项目。深入实施“慕课西部行计划”。落实“两重”建设任务,支持中西部“双一流”建设高校提质升级。用好“两新”资金,进一步强化对中西部高校设备更新项目的倾斜支持。下一步,将完善对口支援工作机制,推动高等教育水平整体跃升。
  三、关于优化人才培养
  (六)优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深入实施“强基计划”、“拔尖计划”。总结“中学生英才计划”实施经验,制定管理办法。加强14个数理化生国家高层次人才培养中心建设。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法》,教育部发布《工程类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与申请学位实践成果基本要求(试行)》。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加快推动博士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国科协启动实施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博士生专项),教育部改革国家公派博士后项目资助方式,制定实施《博士学位论文抽检改革方案》。下一步,将抓好学位法贯彻落实,不断健全拔尖创新人才差异化选拔和培养机制。
  (七)建立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学科专业设置调整机制。实施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行动,建设国家人才供需对接大数据平台,加强研究生、本科、高职三类学科专业协同联动,改革完善评价激励机制。超常布局急需紧缺学科专业,动态调整发布急需学科专业清单。2024年,支持高校增设电子信息材料、生物育种技术、低空技术与工程等42种急需专业。落实高校毕业生去向落实率“红黄牌”提示制度,2024年度撤销高校本科专业点1428个、停招2220个。下一步,将加大学科专业调整力度,加快学科专业内涵更新,不断提升学科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适配度。
  (八)深入推进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深化卓越工程师培养改革,制定卓越工程师培养认证标准体系框架。加强国家产教融合创新平台、集成电路学院、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建设。大力推广农业科技小院研究生培养模式,推动田间与课堂、科研与推广、理论与实践深度结合。下一步,将聚焦战略急需和新兴领域深入探索协同育人新模式,持续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
  四、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九)打造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健全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深化高校教师职称薪酬制度改革,开展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专业技术一级岗位设置试点工作,指导13所“双一流”建设高校试点分类探索教学科研管理人员薪酬分配办法。下一步,将统筹推进高校人事制度综合改革,指导高校分类推进教师队伍建设。
  (十)建立健全符合科研规律的人才评价机制。深化科教界“帽子”管理,清理“帽子暗挂钩”评价问题。调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名称,强化项目属性。引导21家试点高校院所探索符合科技创新和人才成长规律的评价标准,对从事基础研究的人才实行6—10年长周期考核。下一步,将指导高校健全人才评价体系,引导教师潜心育人治学。
  (十一)完善青年人才发现、选拔、培养机制。启动实施中央高校青年教师科研创新能力支持项目试点,支持一批40周岁以下青年教师开展高水平原创性、非共识创新研究,首批试点支持145个项目。设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学生基础研究项目,两年来共资助270名优秀本科生和1412名优秀博士生。下一步,将研究制定加强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指导意见,持续完善青年人才全链条培养制度。
  (十二)健全海外引才机制。规范高校出国招聘引才方式,指导高校“一人一策”制定引才方案。研究制定外国人才服务保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方案。下一步,将持续健全高校引才荐才机制,进一步扩大引才政策资源包。
  五、关于服务国家战略
  (十三)完善基础研究支持机制。完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体系,开展基础研究人才专项试点,遴选40周岁以下优秀青年科研人员,给予9—10年稳定资助;优化原创探索计划项目资助模式,2024年共资助183项,直接费用总计3.15亿元。实施基础学科和交叉学科突破计划,面向九大跨学科领域,组织72所高校推荐100余项学科突破先导项目。实施国家基础研究创新提升工程,首批在物理、化学、生命科学等领域布局27个重大建设项目。2024年,启动建设科研装置、资源库、学科创新支撑中心等38项,总投资超过80亿元。下一步,将落实基础学科长周期评价,支持高校开展前瞻性研究和跨学科、跨领域协同攻关,持续产出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
  (十四)提升支撑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战略性产业发展能力。支持21所高校联合产业链上下游,牵头开展核心技术攻关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参与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持续实施“国家关键领域战略人才储备招生计划”,启动实施国家战略急需领域人才培养专项计划。下一步,将加强有组织科研,支持高校面向重点领域培养输送人才。
  (十五)加强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协同合作。教育部牵头印发《普通本科高校产业兼职教师管理办法》,支持高校聘请行业专家、专业技术人才担任兼职教师。发布中央企业科技成果应用拓展工程首批项目清单,加强中央企业与高校等各类创新主体协同合作。在中西部、东北等地区布局建设高等研究院。开展国家大学科技园优化重塑,在江苏省建设首个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深化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研究制定科技成果“先使用后付费”工作指引。下一步,将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更多支持。
  (十六)发挥高校在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中的重要作用。深化党的创新理论研究阐释和成果应用,深入实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重大专项,组织分领域编写教材和专题教学讲义。推动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深入实施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冷门绝学研究专项和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专项。分两批布局共22家国别区域、国际组织、国际传播联合研究院。加强原创性教材建设,编写出版2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教材,全面启动第一批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教育部重点教材建设,启动实施新时代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原创性教材建设培育项目。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各类项目立项评审、中后期管理和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建设成效测评等工作中,完善分类多元评价机制。下一步,将实施高校党的创新理论研究阐释和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工程,推动中华文化和中国学术“走出去”。
  六、关于深化开放合作
  (十七)鼓励高校多渠道开展国际交流合作。支持举办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顾问委员会会议、北京论坛、通州·全球发展论坛等重大国际会议。创新实施卓越人才国际化培养项目,选派64所高校的优秀师生赴剑桥大学、牛津大学等顶尖院校进行科研训练。下一步,将支持高校搭建国际会议平台,创新人才培养交流渠道,加快构建教育国际合作战略体系。
  (十八)深度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支持高校围绕自身学科建设规划,建设中俄基础科学研究院、中马(来西亚)国际高等研究院等。推动实施深时数字地球、海洋负排放等国际大科学计划。下一步,将支持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积极拓展国际科研合作新平台。
  (十九)加强“留学中国”品牌和能力建设。研究制定“留学中国·国际暑期学校”项目工作方案,重点支持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举办理工农医类国际暑期学校。下一步,将推动高校围绕优势特色学科开展国际化专业与课程建设,培育一批品牌项目,吸引集聚海外优秀人才来华学习交流。
  (二十)提升合作办学层次和质量。目前,已有100余所“双一流”建设高校同3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所知名院校开展合作,开设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400余个。指导西北工业大学哈萨克斯坦分校、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塔什干分校等总结境外办学经验,加大建设力度。下一步,将鼓励“双一流”建设高校加强与世界一流大学和国际顶尖机构的实质性学术交流,提升海外办学能力。
  (二十一)积极参与国际教育规则制定。履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30年教育高级别指导委员会委员职责。支持高校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框架下积极参与各项工作。举办世界慕课与在线教育大会,发布世界高等教育数字化发展报告和发展指数。下一步,将深化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合作,支持办好国际STEM(科学、技术、工程、数学)教育研究所,不断扩展同其他国际组织和多边机制的合作,提升我国参与全球教育治理话语权。
  (二十二)发挥港澳高校独特作用。鼓励引导港澳高校与内地共建全国重点实验室,深化合作办学。下一步,将支持港澳高校与内地高校开展更多交流合作,充分发挥港澳在助力高水平教育对外开放中的重要作用。
  七、关于强化支持保障
  (二十三)统筹谋划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举措。健全科教协同育人机制,加强主管部门之间政策协调、项目统筹、资源共享,通过重大科技任务带动学科发展、人才培养。教育部、中国科学院、中国社科院、中国工程院、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中医科学院联合实施“一部六院”科教融汇协同育人项目。支持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55所高校与国家实验室共同实施博士生联合培养专项,2024年联合培养博士生指标达到2000个。下一步,将加强主管部门定期会商,突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与国家实验室、国家科研机构、科技领军企业的战略协同,强化教育对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作用。
  (二十四)健全多元投入机制。在中央高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学科)和特色发展引导专项资金分配中,不断优化投入方式和结构,对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予以倾斜支持。统筹超长期特别国债、中央预算内投资等渠道资金支持“双一流”建设高校和优质省属本科高校,共新增学生宿舍床位超过40万张,加快推进新校区建设和仪器设备更新。通过高校捐赠收入财政配比,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学校建设。下一步,将加大中央财政支持力度,进一步完善多元投入保障和成本分担机制。
  (二十五)激发高校办学治校活力。完善中央专项资金支持政策,赋予高校更大经费使用自主权。教育部印发《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监测“画像”实施方案》,做足做优评估“减法”,充分利用数字技术赋能评价改革。持续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组织清理教育部“一票否决”和签订责任状事项,有关事项从47项压减为1项。下一步,将深化新时代高校评估改革,指导高校不断提升治理能力。
  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建设教育强国的引领性、标志性工程。我们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在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监督支持下,全面实施《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以自主科学确定“双一流”标准为引领,不断加强政策指导和支持保障,加快壮大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方阵和优势学科群体,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实人才和智力保障。
 
 
国务院
 2025年4月26日
 
编 辑: 张峻铭
责 编: 于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