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全国人大代表庹庆明:关注教育“戒尺”轻重与拿捏
“管,怕越界;不管,又怕失职。”这是多少老师心里的纠结。
“严管才是厚爱,但万一惩戒‘过了线’,孩子受了委屈怎么办?”这又是多少家长心头的矛盾。
教育惩戒,这把“戒尺”到底该怎么握?
9月6日,四川迈出重要一步——《四川省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实施细则(试行)》正式施行,从此,老师管学生有了“说明书”,家长心里有了“明白账”。
而这背后,与一位人大代表的持续关注和扎实履职密不可分。
他就是全国人大代表、雅安市教育考试院院长庹庆明。

沉下去——
听老师说“不敢管”,陪家长聊“什么是罚”
“不是不想管,是不敢管啊!”一位从教20年的教师向庹庆明倒出苦水,一旦被投诉“体罚”,老师往往陷入漫长调查,精力耗尽,结果还常常不利。
2021年施行的《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明确了教师可以对学生实行教育惩戒的各种措施。但在实际操作中,教师的权利实施起来较为困难。有着30多年教育工作经验的庹庆明,在日常工作中,他敏锐地察觉到教师惩戒权实施面临的诸多难题。
庹庆明心里清楚,没有调研就没有发言权。从2024年开始,他花了半年时间,前往雨城区多所中小学,深入社区、家长会,与百余位家长面对面交流,听到不少真实的声音:信息时代,老师稍微言辞重一点,可能被放大、传播引发舆论讨论;不少家长缺乏教育专业知识,把“惩戒”直接等同于“体罚”,情绪激动地到学校“讨说法”;有些家长过度保护,认为“孩子不能受一点委屈”,无形中默许孩子抗拒合理管教。
笔记越记越厚,问题越看越清。庹庆明归纳出三大症结:政策在执行层面的具体指引不够清晰,教师行使教育惩戒权时的职业保障有待加强,社会舆论环境对教师履职的支持氛围仍需改善。
磨建议——
为一个词查几部词典,为一个数据跑几个部门
问题摸清楚了,接下来是建议怎么提、怎么写得务实、能落地。
庹庆明深知政策不能飘在空中。他一边查阅法律法规,一边学习外地经验,还主动对接本地教育部门、法律专家,反复推敲惩戒的方式、力度、时限。雨城区人大常委会也搭建平台,组织相关部门召开全国人大代表意见建议会商会,对代表提出建议的可行性、操作性以及政策符合性进行深入研讨,力求建议经得起推敲。
“人大代表建议不是写作文,它关乎千千万万师生的日常。”庹庆明说。为了一个用词,他经常翻遍几部词典;为核实一个数据,往返多个部门求证。历经20余次修改,凝聚心血和智慧的建议和发言最终成形。
2025年3月,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期间,庹庆明在四川代表团分组讨论会上作了发言。“教育惩戒不是‘体罚’,而是对学生违纪行为的正常管理和矫治。只有让家长理解和支持,让教师敢管、会管,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庹庆明指出,应促进教师实施惩戒权,清晰界定惩戒行为方式,建立教师权益保障机制,加强舆论引导和监管。
破题之道——
从分组讨论到省级细则,“戒尺”有了四川版
庹庆明的发言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今年8月,四川省教育厅出台了《四川省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实施细则(试行)》,细则将学生违纪行为分为“轻微、较重、严重”等类型,并明确对应的惩戒措施与实施程序,让教师“管得有依据”,家长“看得明白”。
庹庆明把老师的焦虑、家长的担心,变成了一份有温度、可操作的建言,而他的建言也与四川省教育厅出台的细则方向高度契合。“以后管学生,终于有‘明白账了’。”雨城区第二中学一位年轻教师高兴地说。
“只有走进群众,才能听到真实的声音;只有反复打磨,才能提出高质量的建议;只有持续推动,才能让建议真正落地见效。”庹庆明这样总结自己的履职心得。
编 辑: 夏红真
责 编: 于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