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无锡:太湖之滨绘就民主画卷
《中国人大》全媒体记者 王萍 徐航
素有“太湖明珠”美誉的无锡,山水风景如画,历史底蕴深厚。三千年前的“泰伯三让”和“泰伯奔吴”孕育这座江南水城,东林书院传出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吟诵至今,“敢创人先、坚韧刚毅、崇德厚生、实业报国”的锡商精神蕴藏富庶江南的工商基因,推动无锡经济社会蓬勃发展。
近年来,无锡市人大常委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市委坚强领导下,勇担“挑大梁”责任,紧扣中心大局,认真履行法定职责,找准人大工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点着力点,深入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基层实践,畅通吸纳民意、汇集民智的渠道载体,夯实人大工作的民意基础,为书写好中国式现代化无锡答卷作出人大新贡献。
近期,《中国人大》记者走进无锡各具特色的人大代表履职平台,实地采访各级人大和人大代表聚焦太湖综合治理、营商环境优化、产业创新发展、民生实事惠民等领域的故事,深切感受全过程人民民主在无锡的生动实践。
牢记殷殷嘱托 助力太湖治理
太湖治理是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反复强调的“国之大者”。如今,万顷湖光尽凝碧,太湖风光渐入佳境——“颜值”更高,2024年太湖平均水质指标达到Ⅲ类,本世纪以来首次达到良好湖泊标准;旅游更旺,无锡与苏州之间重启“太湖水上游”,游客可在沿途欣赏美丽的自然风光。
紧盯太湖治理,无锡市人大常委会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在市委领导下,综合运用立法、监督等多种方式,聚焦聚力、依法履职,不断巩固提升太湖综合治理成效。
突出水污染治理、水生态修复、水资源保护“三水共治”,制定出台并修改完善《无锡市排水管理条例》、《无锡市河道管理条例》、《无锡市湿地保护条例》等地方性法规,逐步健全筑牢以《无锡市水环境保护条例》为主体的“1+8”涉水法规制度体系,为改善太湖流域水环境提供有力法治保障。紧跟形势,作出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相关决定,推动政府加快产业绿色转型,切实退出高能耗、高污染企业,从根本上为太湖水环境持续改善减负。
在每年4月召开的市人大常委会会议上,听取审议市政府关于上一年度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的报告,突出水环境保护工作,把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整改情况列入听取审议范围,督促政府严格对照新一轮太湖综合治理行动方案目标任务,深入推进实施《无锡市生态环境基础治理能力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目标任务,加大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力度,加强治污基础设施建设。
突出问题导向、回应社会关切,每年省、市人大聚焦太湖水污染防治联动开展执法检查、专项监督,无锡人大会同苏州、常州人大开展协同交流,切实推动太湖无锡水域、断面水质和入湖河道水环境质量巩固提升。2025年,针对太湖流域城乡生活污水治理工作等继续开展联动深化监督,不断巩固提升太湖综合治理成效。今年上半年,太湖无锡水域水质稳定达到Ⅲ类,13条主要入湖河道全部达到Ⅱ类。
2023年、2025年分别将“关于加强太湖无锡水域治理专题监督的建议”、“关于解决桃花山垃圾填埋场污染问题的建议”列为重点督办建议,组织相关专业领域人大代表深入调研,收集群众意见,给政府部门献良策,助力有关问题解决。连续四年突出“水”这个主题,先后将完成自然村生活污水治理提升改造工程、开工建设环蠡湖景区先导段提升工程、启动实施蠡湖景区金城湾区域综合整治提升项目等作为民生实事项目实施情况监督内容,发挥代表作用,拓展联系群众渠道,推动政府部门涉水民生实事项目实施更加科学、更加精准、更富成效。
延伸民主“触角” 激荡发展强音
知了鼓翼而鸣,无锡夏意正浓。无锡经开区人大代表联络站里人头攒动,经开区人大工作联络委组织教育局、社会事务局等部门负责人与人大代表面对面交流,23个涉及养老助餐、子女入学、交通治理的民生问题当场就有了回音。“人大代表和局长一起来社区,问题当场得到解答,这样的活动真贴心!”太湖街道万科社区张阿姨的称赞道出群众心声。
为真正实现代表常在、群众常来、民意常听、实事常办,无锡市人大常委会将每月第三周的星期二固定为“代表联系服务群众日”,打造“132、找代表”联系服务群众活动,借助覆盖无锡大街小巷、田间地头的1408个人大代表“家站点”,把民主“触角”延伸到群众家门口。
2025年6月,无锡市人大常委会首次组织开展“走进人大·共话民主——无锡人大开放月”系列活动,通过“八个走进”的形式,广泛邀请市民、学生、干部等近距离了解人大制度、面对面反映意见诉求,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带头示范,全市各级人大联动同步开展,营造全社会知晓人大制度、支持人大工作的浓厚氛围,展示了人大制度的显著优势和巨大功效。
“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我市如何加大金融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如何提升传统金融产品与小微企业融资匹配度?”作为“无锡人大开放月”的重要活动之一,2025年第二期“人大代表议事厅”来到群众身边。11位市民代表应邀“入厅议事”,与人大代表共同就金融、优化营商环境等经济热点刨根问底,并围绕自身关心的创业、贷款、消费等现场询问,有关部门第一时间答疑解惑。市民代表和人大代表纷纷表示,开放月活动“解渴”又及时,在金融活水浇灌下,市场环境将焕发勃勃生机。
“邀请市民代表走进人大参与活动,是拓宽民主参与渠道、深化履职公开、讲好人大故事的创新尝试。”无锡市人大常委会有关负责人介绍,开放月期间,无锡市各级人大开展了1200多场专题活动,吸引了4000多人次各级人大代表和9200多人次基层市民群众参与其中,共收集到涉及发展、民生、生态等意见建议3000余条,通过吸纳入人大监督意见和调研报告、专题反馈给相关部门等途径已全部进入办理流程。
“现在人大代表就在小花园、楼道口和我们拉家常、解难题,开放月让咱们更满意了!”老百姓的一番话道出开放月的魅力与真谛。
群众的感受就是答案,民声所向就是履职方向。为更好服务群众,无锡各级人大因地制宜,打造了一批特色鲜明的履职阵地:江阴市月城镇代表之家开展“五彩工作法”、顾山镇代表之家拓展线上线下双轨履职,让代表服务既有“颜值”又有“内涵”;宜兴市丁蜀镇代表之家的陶瓷艺术作品展示区、西渚镇白塔村代表联络站的“1+N”履职品牌,将地方特色与代表履职深度融合;梁溪区政务服务中心代表联系点的“马上办”、锡山区的“码上呼”、惠山区的“代表在线”、滨湖区的“直播+”、新吴区的“产业链代表联络站”、经开区的“议事面对面”等创新举措,激发代表履职积极性,切实提升基层治理效能。
发挥职能作用 展现“何为江南”
“九月菱角红嘟嘟,荡里水凉好个秋……”穿行于古镇的小桥流水间,锡剧的吴侬软语绕梁不绝。作为无锡、常州一带的地方传统戏剧,锡剧素有“太湖一枝梅”美誉,诉说着太湖之滨深厚的历史文化。然而随着时代发展,锡剧面临观众流失、人才匮乏、传承困难等问题。为此,无锡市人大常委会与常州市人大常委会聚焦“锡剧保护与传承”开展协同立法,整合锡剧流传区域的资源和力量,促进区域内锡剧保护政策的统一协调。
“严家桥村的锡剧发源地展示馆通过多媒体互动,生动展现锡剧发展历程,吸引了海内外游客。如若能将经典唱段植入旅游导览系统,可提升游客体验,助力锡剧传播与传承,让非遗文化‘听得见、带得走’”,“锡剧专业人才极其匮乏,我们这些锡剧爱好者自发组成的民间艺术团,希望关于锡剧人才培养的条款能落到实处,实现锡剧的传承与发展”……人大代表、锡剧从业者、戏曲爱好者、社区群众代表等一起走进锡山区锡北镇基层立法联系点,结合工作实践提出意见建议。
“每一条建议都是民意的‘镜像’。”无锡市人大常委会有关负责人表示,基层立法联系点既要当好民意“传感器”,更要做好法治宣传“播种机”。目前,《无锡市锡剧保护传承条例(草案)》正广泛征求意见,“太湖一枝梅”在新时代必将更加俏丽绽放。
走进惠山古镇·映月里人大代表联系点,“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的背景映入眼帘。
在这个无锡市第一个设在古镇的人大代表联系点,文旅领域的人大代表围绕古镇文商体旅融合发展积极倾听民声、汇聚民意。每逢“132、找代表”联系服务群众活动,人大代表联络点总是热闹非凡,人大代表和居民群众、游客们零距离沟通,开门见山说问题、谈看法,畅所欲言商实招、谋举措。代表们在充分调研基础上形成“关于打造具有江南古运河旅游度假区文商体旅融合发展独特文化IP品牌的建议”,建议被确定为梁溪区人大常委会的重点督办建议并得到各方合力推进。
从一个单一的国家5A级旅游景区发展到集历史遗产、非遗文化、园林景观、商业街区、沉浸式体验空间、国潮时尚、高品质社区为一体的城市名片,处处彰显出人大作为。
鼋头渚的樱花烂漫与数字产业的光影交织,阿炳雕塑在“二泉映月”音乐喷泉中让古韵新声润泽心灵……文旅创新正让无锡这座太湖明珠成为世界读懂江南文化的窗口。
全国人大代表吴国平奔走于全国各地的文旅项目现场,深切感受到科技在文旅行业发展中的巨大潜力。吴国平建议,相关部门制定文化旅游业支柱产业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从顶层设计层面明确目标和路径,加快新技术在文旅行业的落地应用,推动文旅行业拥抱新技术。
无锡市人大常委会常务副主任、党组副书记徐劼表示:“新时代新征程,无锡市人大常委会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思想,以更强担当、更实举措守根本制度之正、创思路方法之新,不断推动无锡人大工作高质量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江苏及无锡新实践贡献更多人大智慧和力量。”
编 辑: 刘冬
责 编: 于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