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宣城立法实践
今年是宣城被赋予地方立法权十周年。十年来,宣城市人大常委会全面落实“党委领导、人大主导、政府依托、各方参与”的立法工作格局,紧扣“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要求,将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贯穿于立法的全流程、全链条、全方位,秉持适用、好用、管用的原则,制定出台了13部地方性法规,涵盖经济、民生、生态、文化等多个领域,镌刻下“民有所呼、法有所应”的闪亮印记。
立法前问需于民 让民意决定“立什么法”
“没想到立法离我们这么近!”宁国市西津街道金桥社区花园小区居民至今记得宁国市人大代表胡世泽带来的好消息——《宣城市养犬管理条例》要出台了。
这源于一次居民的集中反映。2021年夏天,花园小区一名儿童在楼下玩耍,被未拴绳的大型犬吓得大哭不止。居民们找到住同小区的胡世泽反映这一问题。遍访周边小区、公园后,胡世泽向宁国市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提交了《关于加强犬只管理的建议》。尽管已经施行的《宣城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已有相关规定,宣城市人大常委会仍于2023年2月正式启动养犬管理专项立法,对各方职责、免疫登记、行为规范、法律责任等作出更细致、更明晰的规定。“事关百姓切身利益,工作再精细都不为过。”市人大常委会分管负责人表示。
群众需要什么法,就立什么法。每年第三季度,宣城市人大常委会多渠道公开征集下一年度立法项目建议:线上发布公告,线下深入基层开展立法调研,借助基层立法联系点、代表之家等平台,听取群众的立法项目建议。
宣城列入省级以上传统村落保护名录的村落总数位居安徽省前列。在宣城市人大开展基层调研时,泾县云岭镇章渡村干部们反映:“群众参与保护和利用的积极性不高,保护工作的资金、人才资源有限。”针对“活态文化缺失”“群众参与不足”等问题,周明飞等13名宣城市人大代表联名提交了加强古建筑保护的建议,最终促成《宣城市传统村落保护条例》的出台。这是安徽省首部对传统村落进行专项保护的地方性法规,其制定被评为安徽省2020年度行政立法十大事件之一。
在群众关心关注中找项目,从人大代表建议中选项目。宣城市聚焦地方特色出台了《宣城市敬亭山风景名胜区条例》《宣城市传统村落保护条例》,聚焦人居环境出台了《宣城市城市管理条例》《宣城市养犬管理条例》,聚焦市民生活出台了《宣城市住宅小区物业管理条例》《宣城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这些应民需民盼而起的立法实践,让民意畅通直达,让民主可感可触。
立法中问计于民 让民智融入“怎么立法”
宣纸是宣城的特色名片。
2018年,宣城市人大常委会主导启动《宣纸保护和发展条例》立法工作。在该条例制定过程中,市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委员曹静深入宣纸生产加工企业调研,针对原料生长环境、滥用宣纸商标、人才流失等方面的问题,为《宣纸保护和发展条例(草案)》的修改提出建设性修改意见。
在广泛征集、吸纳各方意见的基础上,该条例在厘清宣纸与“书画纸”界限、解决宣纸传承“人”和宣纸区域性整体保护、宣纸产业延伸发展等方面都作出了具体规定。
每一部法规面世都要经过宣城市人大常委会两次以上审议,这期间需要进行层层调研与广泛听取意见,反复打磨条例草案,全市13部法规立法中共征集意见1240余条。《宣城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调研深入城乡社区、养老机构、居民家庭,《宣城市住宅小区物业管理条例》立法座谈会开到了社区居委会、物业企业和市民家门口,《宣城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起草前,利用网络平台开展有奖征集以及评议活动,共有4万余人次参与相关意见建议的征集……
民智在此汇聚成“金钥匙”,进而转化为法规中的“金点子”:《宣城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采纳企业代表建议,规定“对具备通水通气管网条件的企业,受理申请后三个工作日内通水通气”;《宣城市民宿促进条例(草案)》立法座谈会上,有民宿负责人建议删除对民宿楼层、面积的限制性表述,最终被采纳;《宣城市传统村落保护条例(草案)》公开征求意见阶段,有村民提出保护古树名木、培育传统建筑工匠等宝贵建议……这些“民言民语”到“法言法语”的转化,让立法彰显广度,更饱含温度。
立法后问效于民 让民评检验“法好不好”
2021年,宣城在全省率先出台《关于全面加强地方性法规贯彻实施工作的决定》,明确在地方性法规实施满一年后,宣城市人大常委会应当对出台法规组织开展执法检查,确保立得住、行得通、真管用。
基层立法联系点搭建了立法机关与基层群众之间的“连心桥”。《宣城市传统村落保护条例》施行后,宣城市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深入到泾县桃花潭镇政府基层立法联系点听取意见:条例宣传的广度、深度、力度不够,有的地方忽视了传统村落格局风貌的整体性和系统性……执法检查组认真整理这些接地气的真知灼见,写入执法检查报告提请宣城市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有力督促该条例更好贯彻实施。
目前,宣城市人大常委会已在全市设立了13个基层立法联系点。
宁国市港口镇人大基层立法联系点同时也是省人大常委会基层立法联系点,联系点负责人王汤梅表示:“我们日常就注重收集群众对法规实施的感想体会。”几年间,该点收集群众意见数百条,梳理提交50多条,为相关条例的制定和完善提供了鲜活的民意参考。
回望宣城市十年立法路,每部条例的诞生都经历了全过程人民民主融入立法“全生命周期”,从每一次立法调研的广开言路,到每一场意见征集的集思广益,再到每一轮草案修改的字斟句酌,全过程人民民主深植立法工作肌理,让每一部法规都满载民意,让“群众的声音”成为立法的力量。(余结红 戴巍)
编 辑: 夏红真
责 编: 于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