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以法之名 共护检察公益之花
近年来,扬州市邗江区人大常委会加强与检察机关的沟通联系,探索建立“人大+检察”公益诉讼联动协作机制,着力推动人大监督与检察机关法律监督有机贯通、双向促进、质效提升,催生检察公益诉讼之花朵朵盛开。
一次深入调研,凝聚守护“最大公约数”
“以前上公交站台很费劲儿,现在缓坡坡度合适,盲道也连贯了,出行方便多了!”今年6月,区人大常委会调研组就检察公益诉讼工作情况进行专题调研,在对公交站台无障碍环境整改情况进行“回头看”时,看到坐着轮椅的李女士轻推扶手,语气里透着欣喜。据了解,扬州主城区共改造公交站台128 处,新建盲道约1464米。“这一变化,让我想起了去年提供线索,进而转化办理的公共场所无障碍卫生间规范公益诉讼案,同样有效解决了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无忧出行、隐私保护的问题,我对办理结果非常满意!” 站在焕然一新的公交站台上,参加调研的人大代表欣慰表示。这一幕,生动诠释了区人大助推检察机关依法履行公益保护的责任担当。

早在2019年,区人大就将检察公益诉讼工作列为常委会监督重点。坚持系统观念,树牢“一盘棋”思想,围绕尚桥冲河道黑臭水体污染、“屋前屋后”生态环境、新业态涉食品安全等热点难点问题,建立健全协作配合机制和联席会议制度,积极构建人大监督、行政执法、司法监督、行业自治、社会监督等多位一体的公益保护共同体,以“专业监督+协同治理”新模式持续解难题、答新题。2022年以来,共助推办理公益诉讼案件354件,其中10件案件获评省级以上典型案例,1个项目获评扬州市“法治为民办实事优秀项目”。
全程沉浸体验,寻求问题“最优解决法”
发现和搜集案件线索是开展检察公益诉讼工作的基础。在我区开展该项工作初期,曾遇到线索发现难的瓶颈期,通过投诉来访、新闻报道等传统渠道挖掘的线索有限,线索移送、信息共享、案件通报渠道不畅。区人大常委会充分发挥监督面广、监督效力强的优势,主动“借力”检察机关,收集人大代表在视察、调研等履职活动中发现的公益诉讼线索,助推区检察院在全省率先建立代表建议与检察建议双向衔接转化机制。截至目前,由代表建议成功转化的公益诉讼案件涉及生态环境保护、食品药品安全、重点人群权益保障等多个领域,打造的全市首个公益诉讼检察品牌“益立方”,已累计追偿公益损害赔偿金1500余万元,督促修复耕地450余亩,清理固废垃圾32处,治理水域、河道20余条,保护国有财产和权益价值8.8万元,赢得社会公众广泛赞誉。
公益诉讼案件除了把人大代表植根基层、植根群众的特点和优势融入线索摸排之中,还能发挥怎样的作用?对此,邗江区人大常委会用实践给出了答案。建好用好建筑、汽车、卫健等行业专业代表小组,推荐来自环境保护、农业、财经等领域的人大代表充实公益诉讼专家库,在检察机关进行公开听证、磋商的过程中,组织各级人大代表深度参与调研取证、提出意见建议,将人大代表专业技能特长与人民群众特色化需求精准对接。规范AED急救设备配置使用行政公益诉讼案邀请人大代表参加磋商座谈会,推动市委市政府将AED配置培训项目列入民生1号文件。整治占压西气东输管道行政公益诉讼案邀请人大代表参加“听证”,评估确认行政机关已全面履职、受损公益得到修复。敦促检察机关总结经验、组织人大代表参与跟进监督,针对历史遗留问题、短期内整改确有难度的,盯着抓、反复抓,直到抓出成效。无堂食外卖餐饮店食品安全隐患行政公益诉讼案,邀请人大代表参与“回头看”,推动网络餐饮提档升级,筑牢食品安全防线。由此,构建了诉前磋商介入、听证过程参与、整改成效评估的闭环参与机制。
多元长效赋能,打通落实“最后一公里”
监督实效,源于坚持不懈的监督韧劲。区人大常委会秉持这一观点,打出监督“组合拳”,实现对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长效保护。
源头防控治“未病”。在个案办理基础上,强化类案发现和溯源治理,督促检察机关采取“检察建议+调研报告”等多种方式延伸办案效果。针对扬州某企业群租厂房火灾导致10350平方米厂房被烧毁,撰写《警惕“厂中厂”群租厂房给安全生产“埋雷”》调研报告;针对无堂食外卖食品安全问题,推动发布《外卖餐饮食品安全隐患集中整治方案》,切实促进某一类事项、某一个行业、某一个领域的治理。
数字赋能提质效。以“数字人大”信息化平台、“益心为公”志愿者检察云平台建设为契机,采用“代表阐述事实+检察释法说理+人大监督履职”三阶办案法,拉近人大代表与检察机关的距离,实现线索提报、流程跟踪、效果反馈全流程数字化,为检察公益诉讼高质量发展注入不竭新动能。
宣传引导添活力。向检察机关推荐5名人大代表担任公益诉讼志愿者,依托“一网一微”宣传矩阵,当好公益保护宣传员、咨询员、监督员,不断提升公益诉讼的广度和温度。推动以通报工作情况、发布典型案例、以案释法、邀请人大代表观摩庭审等多种形式,讲好公益诉讼故事,营造全社会共护公益的浓郁氛围。
在邗江区十七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上,常委会组成人员展开热烈讨论,很快达成了共识:守护公益是一项集体任务,理应持续纳入常委会监督和支持的重要内容。下一步,将适时推动出台支持公益诉讼的意见,夯实制度基础,让人大监督与检察监督同频共振,不断释放“1+1>2”的监督效能。
编 辑: 夏红真
责 编: 于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