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岱岳人大:汇聚专业优势 赋能代表履职
田间地头,乡村振兴专业代表与农户共话产业发展;企业车间,新型工业化代表为数字化转型支招;校园食堂,教育代表“陪餐”细查食品安全……今年以来,泰安市岱岳区人大常委会将专业优势转化为履职实效,通过建强专业代表小组,让人大代表的专业智慧精准对接群众急难愁盼,奏响了一曲精准履职、服务民生的生动乐章。
精准“组队”聚智:让专业力量从“分散”到“聚合”
“不能让专业代表‘埋着头’履职,要把‘懂行的人’聚到一块,啃‘专业的硬骨头’!”岱岳区人大常委会相关负责同志的话,道出了组建专业代表小组的初衷。为避免工作流于形式,全区高起点谋划、精准化组队、协同化推进三措并举,让专业力量真正“活”起来。
——制度先行“搭框架”。先后召开委室联席会、常委会主任会议专题研究,反复打磨出台关于组建专业代表小组提升代表履职实效的实施意见,从目标要求到服务保障,从活动内容到成果转化,每一项都明确具体、可抓可管,为专业小组“立好规矩、铺好路”。
——按“才”组队“补短板”。紧扣区委中心任务,摸透代表“专业家底”:把懂技术、熟企业的代表编入新型工业化小组,把懂农业、爱农村的代表划入乡村振兴小组,再加上文旅融合、城市建设、教育、卫生、基层治理等领域,7个专业小组“各显神通”,让“田秀才”“工业通”“文化人”“医疗专家”都能找到“用武之地”。
——联动推进“提效率”。4月召开岱岳区提升专业代表小组履职实效工作会议,层层压实责任,细化推进路径,各项工作开局即提速。“常委会统筹、专委会牵头、小组落实”的机制一敲定,各小组立刻行动:新型工业化小组对接园区,教育小组走进学校,卫生小组下沉卫生院……如今,各组既能“单打独斗”解难题,又能“抱团作战”促发展,比学赶超的氛围格外浓厚。
机制“护航”规范:让履职路径从“模糊”到“清晰”
“以前开展活动‘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现在有了制度,干什么、怎么干、干到什么程度,心里都有数!”谈起专业小组的变化,文旅融合专业代表小组组长朱元旺感慨道。区人大常委会以严实机制为专业履职“护航”,让每一步走得稳、走得实。
——分层负责“明权责”。制定了专业代表小组工作制度,构建“分层负责、协同联动”的组织架构:常委会主任会议成员联系指导,从运行程序、调度评估到成果转化全流程把控;委室主任委员当组长,负责制定计划、汇总成果;召集人“穿针引线”,收集代表意见、对接相关部门上下联络,分工明确、各司其职。
——闭环管理 “防脱节”。每季度的活动计划,必须经全体成员共同商议,确保贴合实际需求;代表反映的问题、提出的建议,从收集、交办到反馈,都有“时间表”“路线图”;调研成果不搞“一交了之”,而是跟踪问效,直到“落地有声”,形成“计划—实施—反馈—整改”的全闭环。
——督导调度“解难题”。常委会主任会议定期“把脉问诊”,听进展、找问题、提对策:新型工业化小组调研中遇到的政策衔接难题,当场协调相关部门对接;卫生小组反映医共体资源不均问题,督促卫健部门拿出方案……“点对点”破堵点,让专业履职少走“弯路”。
靶向发力破题:让专业价值从“纸上”到“实处”
“专业小组的作用,就是要‘钻进去’找问题,‘提准招’解民忧!”这是岱岳区专业代表小组代表们的共识。各小组立足“小切口”,聚焦“大民生”,用专业履职交出了一份份民生答卷。
——选题“贴民心”。7个小组走遍全区:新型工业化小组紧盯营商环境优化,乡村振兴小组聚焦产业增收,文旅小组深挖大汶口文化价值……最终确定的11个调研课题,个个都是群众关心、发展急需的关键点。
——调研“接地气”。不搞“走马观花”,只做“深度解剖”:教育小组采用“四不两直+代表陪餐”,11次悄悄走进校园食堂,拿起餐盘和学生一起吃饭,摸清了校园餐口味单一、营养搭配不均等真问题;乡村振兴小组扎根田间,跟着农户下地、进合作社算账,找出了农产品销路窄、品牌弱的症结。
——建言“见实效”。专业建议不是空话套话,而是“带着数据、贴着民生”:新型工业化小组拿出30条问题清单、12条优化建议,每条都附上企业案例和数据,获区委主要领导批示,以清单化方式交办推动整改;卫生小组提出的医共体管理体制优化建议,被写入《岱岳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实施方案》,让乡镇卫生院强起来;文旅小组邀请全国人大代表周郢、省人大代表狄寒梅等“智囊团”会诊,拿出“文旅破圈、文化遗产挖掘转化、文旅企业生命力提振、产业吸引力赋能”四大行动,让大汶口文化、泰山文化、岱岳红色文化“活”起来;教育小组针对校园餐提出的23项具体问题和六方面建议,已转化为政府整改行动,学生吃得香、家长更放心。
编 辑: 夏红真
责 编: 于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