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海门人大:用好立法“直通车” 传递基层“好声音”

来源: “南通人大发布”微信公众号  浏览字号:
  自2023年12月30日获批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基层立法联系点以来,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人大常委会立足国家立法“直通车”的功能定位,着力健全吸纳民意、汇集民智工作机制,不断丰富立法实践活动形式,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对民主法治的新期盼新要求。高质量完成了生态环境法典等11部国家法律草案的立法征询工作,上报意见建议846条,在已公布的治安管理处罚法等3部法律中有23条意见建议被采纳,切实为国家立法贡献了海门智慧和力量。
  畅通民意渠道
  不断激发人民群众参与的热情和活力
  构建多元民主渠道,拓宽人民群众参与的代表性、专业性和覆盖面,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高大上”的立法工作就在身边。积极构建立法征询矩阵。在全区选拔2200名立法信息员,包括各级人大代表、社区工作者、在校学生,以及职业球员、电竞选手等新业态从业人员代表,并根据不同行业领域立法需求,坚持把立法征询座谈会开到企业商户、村居社区等基层一线,力求做到覆盖上的“到边到底”。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法(草案)立法征询时,在海门中学、海门一中以“国旗下讲话”、普法公开课等形式吸纳在校学生的建议,收集建议72条。加强民主民意表达平台载体建设。推动联系点与代表“家站点”、人大经济运行观察点等深度融合,在联系点配备集意见建议收集分析、讲解普法等功能于一体的人形智能机器人,高标准建设“海之门·荟智厅”,新打造足球小镇、五港社区等一批重点立法信息采集点。组织开展各类板凳会、居民恳谈会等378场,11900余名群众积极参与。打造便捷高效的网络民意“直通车”。丰富完善海门数字人大APP和人大官网“立法联系点”模块场景功能,在立法联络站和信息采集点上线立法意见建议采集、社情民意反馈二维码,实现听取意见“24小时不打烊”,更好提升社会各界对立法征询工作的关注度和参与度。通过线上平台收集立法建议,以及交通城建、基层治理等方面诉求539件,均实现了汇总、转交、督办、反馈闭环管理。
  优化工作举措
  以高质量履职保障立法征询的高质量
  以扎实举措做好国家法律草案的立法征询工作,切实把群众诉求“原汁原味”反馈给立法机关。用制度保障立法征询走进群众心里。制定完善立法意见征求办法、奖励激励等12项工作制度,细化落实“十步工作法”,提升活动组织化程度。制定年度工作要点,召开年度工作会议,对积极参与立法征询、立法建议被采纳的个人和单位进行表扬鼓励,进一步增强群众参与的获得感、幸福感和自豪感。把“法言法语”转化为“群言群语”。加强对法律草案的前期学习解读,制定年度学法计划,邀请部门负责人、“两官一律”通过“局长讲法”、专题培训等方式,加深立法信息员对法律草案的了解掌握。在立法征询中,立法信息员还通过现场讲解、情景模拟等方式,讲明白、说清楚法律对群众的影响、和群众的关系,切实做到法律草案“到群众中去”、意见建议“从群众中来”。加强对联系点建设的研究探索。充分发挥人大工作研究会、联系点专家“智库”作用,加强对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等党的创新理论、法律法规以及立法征询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主动赴上海虹桥等先进地区联系点学习经验做法,注重例外条款、事中事前预防制度、法律之间衔接一致性等意见建议收集整理和实证的研究,积极助力顶层制度设计优化,以良法促公平公正。
  强化协同联动
  进一步增强立法“直通车”的辐射带动力
  充分发挥国家立法“直通车”的辐射带动作用,让更多地区、更广范围的人民群众真正参与到国家立法中来。打造区域协作的全国“样板”。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助推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主线,率先开展沿海与边疆地区、“沪苏浙皖”联系点合作共建,统筹运用好各地社会资源,深入开展交流互访,定期牵头召开视频工作交流会议,协同开展立法征询和课题研究,探索建立“资源共享、信息互通、成果转化”的区域协同联动机制。扩大支持单位“朋友圈”。加强同国家机关部门、高校院所等的联系对接,推动共享国家立法“直通车”资源。与中国法治出版社、中国司法杂志社签订合作协议,共建群众图书角,司法部微信公众号进行专题报道;与河海大学法学院签订法学教学科研实践基地合作协议,为其在课题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提供支持。创新推进“三级联动”。密切同南通市22家省、市级联系点的沟通交流,推动共同参与立法征询。目前,带动南通市22家省、市级联系点参与了科学技术普及法等8部法律草案的立法征询工作,3万余人积极参与,收集建议552条,其中6条建议被采纳。
  积极拓展功能
  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法治保障
  积极拓展联系点服务法治政府建设、推动民营经济发展、促进基层治理等功能,推动法治精神、法治观念更加深入人心。助推法治政府建设。将联系点工作与营商环境督查、备案审查、普法宣传等紧密结合,及时把社会各方面对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建议纳入调研督查报告,并形成问题清单、审议意见向“一府两院”交办督办,不断增强政府部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设立联系点开放日,开展民主法治微课程“三走进”活动,让广大群众更加深刻认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显著优越性。推动民营经济发展。组织开展“贯彻民营经济促进法 优化营商环境”企业家、侨商座谈会等活动,主动听取企业商户建议,推进解决企业急难愁盼。针对侨商反映突出的“海外用工劳务纠纷”问题,第一时间牵头区法院、检察院、人社局以及律师事务所等成立专班推进解决,并邀请南京师范大学专家为侨商作专题讲座,举办劳务纠纷业务知识辅导培训等活动,切实增强了侨商法治意识、维护了侨商合法权益。促进基层治理进步。立法信息员在走村入户、走街串巷开展立法征询时,注重收集基层群众关切的教育医疗、12345热线等方面的诉求,并建立问题快办处理机制,通过“线上人大代表之家”直接向有关方面交办督办,推动解决了群众反映的办证难、加装充电桩等426个民生问题,基层群众对联系点工作的信任感不断增强。 
 
编 辑: 张峻铭
责 编: 刘静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