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王海霞:“90”后村支书的“乡村振兴梦”
《中国人大》全媒体记者 王晓琳
王海霞: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 重庆市彭水县润溪乡樱桃井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
地处武陵山区腹地的重庆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润溪乡樱桃井村,是王海霞的家乡,更是她如今“追梦”、“圆梦”的地方。
2015年,好不容易走出大山的王海霞,毅然决定回到家乡,为家乡建设“添砖加瓦”。起初,因从小在外求学,与家乡“聚少离多”,她对村里社情民意并不熟悉。为了更快更好地适应和开展工作,王海霞主动与村组干部交流请教,深入田间地头、走街串巷,仅用半年时间就把全村情况摸了个透,踏实、细致的工作也让这个略显青涩的“90”后村干部逐渐赢得了村民们的信任和支持。

王海霞代表参加全国人代会。(代表供图)
担任樱桃井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后,王海霞更是铆足劲儿要当好“领头雁”,让“乡村振兴梦”在家乡尽情绽放。
樱桃井村是摩围山风景区的重要“迎客厅”,平均海拔1300米左右,森林覆盖率80%以上,常年气温舒适,负氧离子含量丰富,发展乡村旅游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王海霞瞅准这一发展机遇,带领全村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培育了黄地峡巴渝民宿、寻梦山谷等多个乡村旅游接待点。如今,提起樱桃井村,大家的印象已经从贫穷落后的小山村变成了集休闲度假、康养健身、农耕体验、避暑纳凉、民宿旅游等于一体的网红打卡地。
在王海霞的带领下,村里还通过“公司+农户+村集体”的形式,发展布福娜等特色中药材产业,带动村民实现在家门口就业。
“在探索农旅融合发展的过程中,我们也面临许多困难。”要扩大生产规模,必然涉及土地流转问题。王海霞说,在创建种植基地时,村民们有诸多顾虑:有的担心土地流转后,原有界限被打破;有的担心企业没实力,“后遗症”多……王海霞迎难而上,带着村组干部挨家挨户走访,收集大家的意见建议,最终决定以村集体的名义流转土地,消除大家怕还不了地和资源占用的后顾之忧;同时,与自办土地的农户多次沟通协调,由村集体出面以“换土”模式调解两方需求,最终推动相关产业顺利发展。
如今,樱桃井村实实在在吃上了“绿色饭”,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9年的1.3万元提高到1.8万余元,村集体年收入从几近于零增长到近100万元。
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后,王海霞深感肩上的担子更重了。她立足自身岗位,更加频繁、深入地开展走访调研。履职以来,王海霞提出了“进一步优化城乡居民医疗保险政策”、“完善村(社区)专职干部基本保障和晋升机制”等十余件建议,每一件都带着“泥土味”,传达着百姓的“掏心话”。
一枝一叶总关情,一点一滴见初心。老百姓的民生事,是王海霞关心的“头等大事”。她积极参与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人大常委会开展的人大代表圆梦群众“微心愿”主题活动,争当“圆梦使者”。
“王代表,能不能帮村里不会用手机的老人做一下社保认证?”有老人向王海霞提出“心愿”。王海霞走访时发现,村里60岁以上的老人每年都要去乡政府社保所或县社保局验指纹才能按时领取养老金。虽然“重庆人社”APP开通了线上社保资格待遇认证功能,但因为许多老人不会使用智能手机,孩子也不在身边,还是只能走十几里山路去乡里认证。
“别看这件事很小,做好了能给老年群众解决大问题!”王海霞发动乡里的县、乡两级人大代表和村干部走家入户,利用手机帮助老人做了认证。这件事也促使王海霞进一步提出建议:“在推动移动设备应用适老化改造的同时,还要提升老年人的使用意识和使用能力,让广大农村老人真正享受到数字红利。”
“无论是作为全国人大代表,还是村干部,我都将始终与群众同频共振,切实把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王海霞说。
编 辑: 刘冬
责 编: 于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