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甘肃省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省人大常委会关于推进爱心甘肃建设的决定实施情况的调研报告

推进爱心甘肃建设走深走实
根据甘肃省人大常委会工作安排,4月至6月,以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戴超为组长,省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组成人员、省人大社会建设领域行业代表为成员的调研组,先后赴兰州、白银、武威、庆阳、嘉峪关、定西、平凉7个市12个县(区),深入养老机构、儿童福利院、乡镇(街道)、村(社区)、关爱对象家庭等场所,对全省推进爱心甘肃建设的决定实施情况进行调研,并召开座谈会听取省民政厅、省残联等部门、单位的情况汇报,征求了意见建议。
7月31日,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分组审议了省人大常委会调研组关于《甘肃省人大常委会关于推进爱心甘肃建设的决定》实施情况的书面调研报告。与会常委会组成人员认为,在决定出台一年之际组织开展专项调研,是省人大常委会围绕中心大局、依法履职尽责、助推重点工作的具体体现。报告充分肯定各地各级贯彻落实决定一年来的成效,客观指出了思想认识、帮扶质效、内生动力、氛围营造等方面的不足,也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有助于不断推进爱心甘肃建设工作。
成效:精细化推进爱心甘肃建设走深走实,让困难群众切身感受到党就在身边、干部就是亲人
思想引领、法治护航,推进爱心甘肃建设走深走实。报告指出,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困难群众要格外关注、格外关爱、格外关心”的重要指示精神和视察甘肃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高位推动实施“结对帮扶·爱心甘肃”工程建设。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2024年5月,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作出关于推进爱心甘肃建设的决定,积极推动爱心甘肃建设法治化、制度化。全省各级人大常委会把决定的贯彻实施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张掖市人大常委会作出关于推进爱心张掖建设的决定,白银等市州人大常委会听取和审议了政府关于实施爱心甘肃建设决定情况的报告,开展了专题调研。各级各部门紧密配合,同向发力,积极探索、创新载体,推出一系列务实精准的关爱措施,统筹推进爱心扶幼、爱心助残、爱心济困、爱心敬老、关爱特殊岗位群体行动,形成了弱有所扶、困有所帮、难有所解的生动局面。各级党员干部进村入户,扎实开展联系交流、走访探视、政策落实等关爱任务,与关爱对象面对面交流谈心,全力以赴纾困解难,精细化推进爱心甘肃建设走深走实,让困难群众切身感受到党就在身边,干部就是亲人。
结对帮扶、精准发力,全周期兜住兜牢民生保障底线。报告指出,截至目前,全省共组织25.1万名党员干部与2万名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15.8万名困难重度残疾人、8.8万名特困人员结对认亲,开展帮扶。一是“孤有所养”。建立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精细排查、精确认定、精准保障机制,对机构养育、社会散居分别最低按照每人每月1470元、1080元保障基本生活;实施“福彩圆梦”助学工程,投入福彩资金7424万元,为非义务教育阶段在校孤儿每人每学年资助1万元;组建“爱心妈妈”队伍6285支,招募6.17万名“爱心妈妈”,常态化关爱服务孤儿和困境儿童。二是“残有所助”。全省现有持证残疾人88.3万,其中18%的困难残疾人纳入结对关爱对象;扶持建设7个残疾人就业创业孵化基地、60个省级残疾人就业帮扶基地等,带动3600名困难残疾人就业增收;对1156个小区、81个公交车站和2.75万户困难重度残疾人家庭实施无障碍改造。三是“困有所济”。将全省城乡特困人员基本生活补助标准分别从10500元、6852元提高到10920元、7260元;进一步完善临时救助政策措施,实施临时救助86.65万户226.97万人次,发放资金29.62亿元;实施特困人员就医降低起付线、提高分段报销比例的倾斜支付政策,对市域内住院治疗的困难群众实行“先诊疗后付费”制度,最大程度方便看病就医。
综合施策、倾情扶弱,以爱心举措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感。报告指出,举全社会之力,汇聚各方爱心,在全省上下形成弱有所扶、弱有众扶的生动局面。一是助推爱心敬老。全省新建300个综合养老服务中心、900个村级互助幸福院,为4000余户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实施适老改造;全省1074个老年助餐点面向60岁以上老年人开展助餐服务,月均服务老年人113万人次;对独居、空巢、留守、失能、重残、计划生育特殊家庭等特殊困难老年人开展探访关爱服务,帮助解决衣食住行医方面的困难。二是强化就业援助。为各类就业困难人员提供综合性帮扶,已累计帮助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21.2万人次;围绕困难群体就业需求,统筹开发全省乡村公益性岗位14.2万个,让4.3万城乡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兜底安置;鼓励就业困难人员到企业就业、灵活就业,给予用人单位和符合条件的就业困难人员社会保险补贴。三是关爱特殊岗位群体。关注关爱环卫工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等特殊岗位群体,不断改善劳动条件,建成投运营工会驿站1502个;在全省各级仲裁院建立102家基层调解中心,99家农民工工资争议速裁庭,构建劳动纠纷一站式调解模式,2024年成功调解劳动争议案件14760件,调解成功率达80.3%。
成效明显、影响广泛,为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提供保障。报告指出,从两年多的实践看,爱心甘肃建设以小切口撬动大民生,为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提供了有力支撑。调研中,各界反响积极。一是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全省各级党员干部与孤儿结对、与困难重度残疾人或特困家庭结对,累计开展联系交流350.55万人次、走访探视233.1万人次。通过当“爱心爸妈”、当“爱心家人”,广大党员干部既了解了群众真实生活状况,又解决了困难群众面临的实际问题;既锤炼了党员干部严实工作作风,又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二是增强了群众内生动力。广大结对帮扶干部坚持救急与解困相结合、扶智与扶志同推进,协调落实一系列政策措施,累计帮办实事49.6万件、资助款物1.19亿元,一大批困难群众的生计有了保障,逐步建立起依靠自身抵御风险的能力,追求幸福的信心显著增强。三是营造了爱心建设氛围。全省共有6661家社会组织参与结对关爱行动,与3.5万名关爱对象建立了辅助结对关系;设立“结对帮扶·爱心甘肃”工程建设专项基金,募集资金1.5亿元,帮助40万人次关爱对象纾困解难;全省4365家民营企业、50余万名爱心人士通过慈善捐赠、志愿服务等方式,捐赠款物超过9亿元。四是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爱心甘肃建设在全省范围内构建起一张坚实且温暖的民生保障网,人民生活持续改善,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得到进一步加强。这一举措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展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问题:思想认识还需持续深化、帮扶质效还需优化提升、内生动力还需有效激发、氛围营造还需不断强化
思想认识还需持续深化。报告指出,有的地方和单位对决定的学习宣传还不够深入,对爱心甘肃建设的必要性和法治化、常态化要求认识不足、理解不深,思想上重视不够,个别干部有结对帮扶可以结束了的想法;有的单位将爱心甘肃建设仅作为临时性、一般性工作来对待,一以贯之抓落实的力度不大,检查督导不够有力;单位与单位之间、干部与干部之间,不同程度地存在工作进展不平衡的问题。
帮扶质效还需优化提升。报告指出,有的单位动态管理和调整工作不到位,结对关系解除与建立之间衔接得不够紧密,有个别困难群众因帮扶干部退休等原因挂了“空档”。个别结对干部缺乏主动关爱帮扶的意识,对关爱对象的情感认同度不高,在情感抚慰、纾困解难等方面用心用情用力不够;有的帮扶措施不够“实”,按要求登门拜访了,电话也联系了,但没有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帮扶效果没有达到预期目的。
内生动力还需有效激发。报告指出,一些结对干部重“资助”轻“扶智”,激发关爱对象内生动力、增强“造血”功能的思路视野不宽、措施办法不多、激励引导关爱对象提振信心、乐观生活的效果不明显;一些有劳动能力的关爱对象自主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不够强,甚至存在“坐等”结对干部救助帮扶的现象。
氛围营造还需不断强化。报告指出,有的地方和部门在发现好经验好做法、挖掘典型事例等方面做得还不够,对值得推广的好事、实事,特别是能够展现本地本部门特色的内容提炼总结不够,宣传推广方式比较单一,典型示范引领作用还不够明显。
建议:不断完善制度机制、探索创新帮扶载体、提升结对帮扶服务质量、努力构建爱心甘肃社会格局、广泛营造爱心社会文化氛围,大力推进爱心甘肃建设走深走实
大力推进爱心甘肃建设走深走实。报告指出,坚持把爱心甘肃建设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乡村振兴相统筹,与推进“三抓三促”和主动创安主动创稳行动相结合,不断完善制度机制、探索创新帮扶载体,推动爱心力量多元协同、爱心举措精准可及、爱心行动常态长效。要进一步强化部门协同,加强工作统筹和调度推动,加强分类指导,压实各级责任,推动帮扶工作落细落实,全面提升结对关爱质量,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各级人大常委会要进一步加强对关于推进爱心甘肃建设决定执行情况的监督。
不断提升结对帮扶服务质量。报告指出,要认真精准落实好现有结对帮扶政策,针对困难群众在落实现有政策之后仍然面临的实际困难,制定更加精准的特殊关爱政策,根据情况变化,加强动态调整,及时补缺完善,确保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保障。结对帮扶干部要把人文关怀、心理疏导、建立信心等贯穿结对关爱工作各方面全过程,引导和帮助关爱对象及家庭克服“等靠要”思想,激发内生动力,帮助关爱对象寻找发展出路、培养专业技能、及时就业创业,进一步提升关爱服务质量。
努力构建爱心甘肃社会格局。报告指出,要广泛动员社会力量,聚集爱心资源,凝聚帮扶力量。动员群团组织力量,依托“青年之家”“爱心驿站”“爱心妈妈关爱服务加油站”等阵地,为关爱对象提供更多的爱心服务;健全志愿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党员志愿者、青年志愿者、巾帼志愿者等队伍,鼓励广大志愿者参与爱心甘肃建设;汇聚社会慈善力量,倡导教师、医生、律师及退休干部与留守儿童、困境儿童开展自愿结对,形成人人愿为、人人可为、人人能为的良好社会风尚。
广泛营造爱心社会文化氛围。报告指出,要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和网络新媒体,采取多种形式,加大推进爱心甘肃建设决定和相关政策措施宣传工作,建立完善典型选树机制,及时总结推广好典型、好经验、好做法,讲好陇原“爱心故事”,不断扩大爱心甘肃建设影响力,营造全社会关心关爱孤儿、残疾人、特困人员、老人、特殊岗位群体的良好氛围。举办多种形式的公益活动,全方位展示“爱心甘肃”品牌形象,努力在全社会凝聚起奉献爱心、关爱他人、服务社会的文明新风尚。(记者 王沛)
编 辑: 刘冬
责 编: 于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