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为民而问 为企而督
——宿迁人大专题询问直击营商环境“堵断痛难”
“营商环境‘升级版’成效到底怎么样,首先要用企业的感受来量一量!”8月27日,一场聚焦城市发展核心竞争力的深度问询正在进行。优化营商环境,不仅是市委“新春第一会”描绘的蓝图,更是万千市场主体的热切期盼。宿迁市六届人大常委会第27次会议期间,围绕该议题,常委会组成人员、人大代表与市政府及十余个部门负责人面对面......

精准导航:历时3个月的深度调研
“企业的感受是最真实的标尺。”这份共识,驱动着宿迁市人大常委会在年初便开启了助力优化营商环境的专项监督行动。紧扣市委打造“升级版”的部署和人大常委会“两年行动计划”,一场以“查找不满意、推动解决不满意、督促实现更满意”为脉络的深度调研在全市铺开。
今年2月—5月,常委会成立由分管副主任为组长、财经工委和部分人大代表参与的专题调研组,通过线上线下并行的方式,广泛发放问卷,倾听500余家市场主体的真实心声;组织人大代表亲身体验政务服务流程,切身感受企业可能遇到的“梗阻”;依托遍布全市的人大代表经济运行观察点,敏锐捕捉执法检查、中介服务等环节存在的隐形问题;更联动市县乡三级人大力量,在厂房车间、办公桌前,与企业家们面对面恳谈,1068份调查问卷收集“原汁原味”的意见诉求。
调研的过程,是倾听意见更是发现问题。这些来自一线的声音,汇聚成一份沉甸甸的《全市营商环境建设情况的调查报告》,清晰勾勒出营商环境的积极变化与市场主体反映强烈的“堵、断、痛、难”问题,为即将到来的专题询问装上了精准导航。
会场交锋:“寓支持于监督之中”在此刻具象化
“我们园区企业反映,‘企业安静期’难以真正实现,市里有关政策出台后,仍然有不同部门在一个月内分别来检查。”省人大代表,江苏永达电源股份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人力资源科科长、工会副主席戚晓蕾的发问激起一片共鸣。值得关注的是,此次专题询问首次专门邀请30名企业家代表列席会议,并采取图文直播方式,公布了热线电话和数字人大平台反映渠道,接受企业和社会各界反映问题或意见。在持续约三个小时的问答过程中,既有对问题的深刻剖析,也有对解决方案的务实探讨,提问与应答间充满思想碰撞的张力与推动工作的诚意。

聚焦规范执法,寻求减负增效良方。调研中反映的涉企行政检查统筹问题成为焦点问题。委员们关切地询问,如何更好地落实“综合查一次”改革精神,切实减轻企业迎检负担?市司法局局长韩学艳坦诚回应了跨部门、跨领域、跨层级等客观因素致使“综合查一次”存在统筹协调难、步调不一致的现实难题,并详细介绍了当前依托“宿懿查”系统推进检查计划的工作进展。她同时表示,正在积极探索“信用+行政检查”机制等创新模式,明确降低信用等级高的企业检查比例和频次,提升执法效率与温度。对于“企业安静期”和“扫码入企”等保护性措施的落实情况,相关应询部门也认真解答了当前推进中的难点,并承诺将进一步完善监督评估机制,确保好政策真正发挥好效果。

紧盯政策落地,打通惠企“最后一米”。 如何让惠企政策更快、更准、更暖地抵达企业,是代表们关切的另一核心。企业家代表、江苏新腾宇流体设备制造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晓明结合亲身经历,恳切地反映了部分惠企资金在基层兑付环节遇到的延迟或打折扣问题,以及部分企业对政策内容不了解、对申报平台操作不熟悉等困惑。市工信局局长李民富直面问题,介绍了正在推进实施的“免申即享”和“直达快享”政策、《惠企政策服务指南》电子书,以及“工业企业大走访”活动等,旨在通过下沉力量、精准匹配,让企业真正知政策、懂政策、用政策。市财政局负责人则着重回应了资金兑付问题,强调将把奖补资金兑付工作作为优化营商环境的硬任务来抓,建立“周调度”机制,督促县区按序时兑付资金,确保惠企资金“活水”畅流。对于代表们关心的“免申直达”向县区延伸问题,也给出了清晰的答复。
关切法治保障,护航企业安心发展。针对调研中部分企业反映的因诉讼而产生的“时间成本”问题,以及司法机关在处理涉企案件时如何更好平衡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委员们代表企业提出了疑问。市法院院长衡阳详细介绍了优化涉企案件审判流程、严格审查财产保全必要性与适当性、防止不当延长审限或变相超审限影响企业正常经营的具体措施,并阐述了“繁简分流”机制、“宿法智达”、“一案一空间”智能化诉讼服务平台等在办案中的具体运用。市市场监管局负责人也补充介绍了“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工作,以及“进一次门、查多项事”监管举措,并表示,严格落实营商环境提升年“企业安静期”相关规定,在每月20日前不开展检查,为企业营造更加公平、透明的发展环境。
监督闭环:不让承诺“打白条”
专题询问的价值,远不止于会场两小时的交锋。宿迁人大深谙此道,构建起“专题询问+满意度测评+跟踪督办+整改问效”的刚性监督闭环。询问一结束,现场随即进行满意度测评,测评结果当场公布。随后,形成的审议意见书将直送市政府,明确整改时限与要求。人大相关专工委将持续跟踪督办,整改情况需在下一次常委会上报告。
这套机制已在宿迁运行多年,成效明显。回顾过往,从首问“药品安全”推动智慧监管平台建成,到聚焦“执行难”催生联动工作机制,再到督促教育均衡发展,新建改扩建中小学校53所——人大监督的“牙齿”始终锋利。数据显示,近300个专题询问问题中,约三分之一在3个月内整改到位,三分之二在一年内落实解决。
“专题询问绝非‘一问了之’,”多次参与询问的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宿迁联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常务副总裁缪克汤道出关键,“它始于人民之问,终于人民之获。要让每一个问题都有回响,每一条建议都见实效。”
十年砺剑:刚性监督的制度之效
这场聚焦营商环境的专题询问,是宿迁人大十余年来持续探索、深化询问制度的生动缩影。回溯2013年,市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上首次尝试专题询问,那一刻,标志着一种更具针对性、互动性和实效性的监督方式在宿迁落地生根。
十余年光阴荏苒,专题询问已从最初的试点探索,逐步走向常态化、规范化、制度化,深刻融入了宿迁人大依法履职的肌理之中,成为推动解决发展难题、回应民生关切的重要刚性监督手段。通过持续总结实践经验,常委会制定了《宿迁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专题询问实施办法》,为这项监督形式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
从最初的“问粮”、“问房”,聚焦百姓基本生活保障;到深入“问医”、“问食品安全”,关切健康安全底线;再到剑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基本解决执行难”等社会公平正义的关键环节;直至如今将“优化营商环境”这一关乎城市核心竞争力、市场主体活力的重大命题纳入问询视野……
这条清晰的脉络,串联起28个精选议题,生动记录了宿迁人大监督工作始终与党委中心工作同频共振、与人民群众所思所盼紧密相连的履职历程。当人大监督的刚性力量,持续转化为服务发展的柔性温度,宿迁正以法治之手,稳稳托起高质量发展的美好未来。
编 辑: 张峻铭
责 编: 于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