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襄阳市人大常委会:奋力打造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创新实践基地
襄阳市人大常委会是201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设立的首批4个基层立法联系点之一,2023年被湖北省人大常委会确定为省级基层立法联系点。近年来,襄阳市人大常委会着力打造国省共建“双基”品牌,坚持建管并重、量质并举、立行并进,为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拓展实践路径,积累经验做法。

一、健全机制,完善网络,夯实基层立法联系点工作根基。一是建立健全制度规范。坚持联系点工作重大事项请示报告制度,将联系点建设纳入襄阳市人大常委会年度工作要点和立法工作计划,及时修订完善基层立法联系点工作规定,指导市级联系点因情施策,打造“一点一特色”“一点一品牌”。古城街道建立“1+4”工作专班,高庄社区形成“1234”工作法。二是健全完善工作网络。构建“1+N+1”联系点工作网络,协同联动国家、省、市三级联系点。优化动态调整机制,扩展20个市级联系点,明确专职人员22人,立法信息采集点63个,立法信息员728名。形成“书面+当面”“自办+他办”工作模式,畅通“线上+线下”渠道,打通基层群众参与立法“最后一公里”。三是构建衔接联动机制。将联系点工作融入襄阳市人大常委会立法调研、论证、评估等工作内容,推动联系点与代表联络站、社会建设观察点等一体建设,融通“联”的平台和“法”的元素,实现资源共享、活动共办、业务共促。坚持市县联动,协同谋划建设县级立法信息采集点,形成上下“一盘棋”。

2025年4月1日,襄阳市人大常委会召开基层立法联系点工作推进会。
二、聚焦主责,广纳民意,切实发挥基层立法联系点“直通车”作用。一是意见收集保持原真性。把立法意见征集工作融进日常与群众“拉家常”、居民“小板凳”活动中,拉近立法与百姓距离,在必要梳理分类基础上报建议,坚持原汁原味,做好下情上达。目前,共完成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交办的100部法律草案意见征询工作,收集公众意见7900余条,整理上报建议1873条;完成湖北省人大交办的101部法规草案意见征询工作,上报建议1108条。二是意见收集体现代表性。立法意见征询过程中,注重兼顾实务和理论、执法和司法、城市和乡村等方面代表性。在矿产资源法修订草案立法中,深入南漳、保康、谷城等矿产资源富集地区开展专题调研,邀请自然资源部门、地质勘探单位、矿产开采企业主、村民代表等方面召开专题座谈会,开展“思想众筹”,将4篇调研报告、25条建议带到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立法征集意见座谈会上,被采纳4条。三是意见收集具有创新性。推进联系点智慧平台建设,开发线上意见征集功能,老河口检察院借助“益心为公”检察云平台,吸收40余名特邀检察官助理、人民监督员成为立法信息员。创新立法意见双向反馈机制,南漳县人大为7名立法信息员发放《立法建言表彰》荣誉证书、立法建言行为计入“时间存折积分”,相关做法被《人民日报》刊发报道。

2020年9月9日,襄阳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组织工作人员在群众中走访,征求对长江保护法(草案)的意见建议。
三、拓展功能,务实创新,助力良法善治谱写社会治理新篇章。一是助力地方立法“全过程”。联系点参与立法从立法中逐步向立法前、立法后延伸。立法前问需于民,让联系点直接参与法规立项。立法中问计于民,让联系点深度参与法规制定。襄阳拾穗者民间文化工作群全程参与古城墙、古山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立法,并广泛开展“城砖回家”“非遗保护展”等活动。立法后问效于民,在执法检查等工作中,让联系点参与评估法规实施成效、提出“问题清单”,推动法规全面有效实施。二是助力法治宣传“全覆盖”。征集立法意见与开展普法宣传同步进行,民主路社区组建普法志愿服务队,创新“情景剧+案例解析”普法模式,结合《襄阳古城墙保护条例》宣传,创作《城墙根的故事》等情景剧,努力实现“寓法于乐、普法惠民”。2024年襄阳市人大创作情景讲述剧《听,古城的声音》,生动讲述联系点的立法故事。三是助推基层治理“各方面”。联系点坚持“融”字破题,将服务立法工作与文明创建、平安创建等社会治理活动有机结合,统筹推进。依托联系点反馈意见,把养犬管理、电动车管理等社会普遍关注问题纳入立法计划,把养老服务、老旧小区加装电梯、山体保护等纳入立法调研重点。
编 辑: 夏红真
责 编: 于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