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黄文秀代表:着力破解乡村“有站无医”困境

黄文秀代表
自2023年当选全国人大代表以来,浙江中医药大学原党委书记黄文秀已提交了35件代表建议。
从事中医药教育管理工作多年的黄文秀深知,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履职期间,他结合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和调研成果,把推动中医药人才培养等相关建议带到全国人大会议上。
“做好中医药守正创新、传承发展工作,仍然有很多事情要做,必须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投入其中。”黄文秀说,将认真履行代表职责,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加强学习,进一步加强调查研究,努力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振兴发展中医药事业履职尽责。
推进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根本任务,也是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基础。
黄文秀在调研中发现,当前中医药院校人才培养模式还存在不少问题,比如没有妥善处理好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的关系、对传统经典理论和技能的学习不够重视、师承教育体系不够健全、导师队伍建设不够到位等。
从2023年开始,黄文秀连续三年在全国人大会议上提交进一步加强中医药院校师承教育、进一步深化古中医名师对卓越中医人才培养、加强中医药师承教育本硕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等建议。
黄文秀提出,师承教育是符合中医药人才成长和学术传承规律的教育模式,是中医药得以延续和发展的主要原因,建议深入推进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有机融合,加强中医药师承教育本科、硕士、博士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完善中医药师承教育导师选拔机制,鼓励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岐黄学者、中医药学术流派代表传承人等从事师承教育。
黄文秀的建议,得到全国人大常委会代表工作委员会、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教育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高度重视,去年和今年均派出专题调研组到浙江中医药大学召开座谈会听取意见,明确支持该校深入推进师承教育改革,为培养高素质中医药人才创造了良好条件。在他的倡导下,浙江中医药大学出台《中医学专业师承教育改革方案》,举办了留小忠师承实验班、王琦书院、岐黄学院等,致力于培养会看病、看好病的高素质中医药人才。
推进中医药科学研究成果转化
科学研究是高校的重要职能,也是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关键。
黄文秀在调研中发现,我国中医药科学研究还存在不少问题,中医药基础研究项目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尚不能满足实际需求,导致许多有价值的课题难以深入开展;中医药基础研究科研平台建设未受到足够重视,中医药相关的全国重点实验室偏少;中医药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未能有效服务产业需求和国家战略。
黄文秀先后提交《关于加大中医药基础研究投入的建议》《关于提高中医药成果转化效能的建议》《关于支持浙江创建国家医学中心(中医类)的建议》等,得到了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部门的肯定。
黄文秀介绍说,为了提高浙江中医药大学的科学研究水平和成果转化能力,学校与浙江省金华市政府、杭州市富阳区政府等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布局建设了浙中实验室、富阳研究院等一批研究平台;成立工作专班,支持浙江省中医院加快推进国家医学中心(中医类)创建工作。
推进中医药服务乡村振兴发展
社会服务是高校的责任使命,也是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抓手。
黄文秀在调研中发现,我国绝大多数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高层次中药材专家等优质中医药人才资源集中在城市,乡村中医药服务普遍面临人才短缺,无法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中医药服务的迫切需求。
为此,黄文秀提交了《关于推广基层乡村医生培养“浙江安吉模式”的建议》《关于促进中药材高质量发展的建议》《关于推进乡村中医药服务数字化的建议》等,强调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落实分级诊疗制度,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筑牢乡村医疗卫生服务网底,提出要有效整合中医药资源,促进优质中医药资源下沉,加快推进乡村中医药服务数字化,提高中医药服务的便利性和可及性,增强乡村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在黄文秀的积极推动下,浙江中医药大学制定了《助力山区26县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服务中药历史经典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牵头成立了“浙江省山区海岛县中医药发展联盟”“中医药助力乡村振兴联盟”;在全国首创“订单式中医师承乡村医生培养”制度,培养“学得好、留得住、干得久”的新时代“赤脚医生”,着力破解乡村“有站无医”的困境;发挥学校附属医院资源优势,通过共建专科联盟、开展“百科帮扶”、推进“山海协作”等方式,结对帮扶山区海岛县中医医院,实现32个山区海岛县全覆盖,共建名(中)医工作站22个、新成立专科联盟5个,建立特色优势病种诊治中心13个,提升了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夯实中医药助力乡村振兴的基础。 (记者 蒲晓磊)
编 辑: 张峻铭
责 编: 于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