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发挥人大职能作用 助力人民城市建设行稳致远
“八百里皖江第一隧”成功开通,5分钟过长江,天堑化通途;“芜小园·口袋公园”点缀城市碎片空间,让“推窗见绿、开门入园”越来越触手可及;百年老船厂变身“文旅会客厅”,城市更新推动工业遗址焕发生机活力;宜邻中心完善群众需求的“功能菜单”,“15分钟便民生活圈”广受称赞......人民城市建设的强劲步伐,让每一位生活在芜湖的人都能感受到这座城市的民生温度、幸福指数。
2021年8月,芜湖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人民城市建设推进大会,同步印发《关于推进人民城市建设的若干意见》,将人民城市建设摆在全市工作的重中之重,持续推进建设运营。今年7月22日,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召开后不久,芜湖市召开人民城市建设市级重点项目一级调度会暨“一争三促”专项行动推进会,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围绕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目标,对今年人民城市建设的重点任务进行再部署、再推进。
芜湖市人大常委会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立足人大职能定位,找准助力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结合点、切入点、着力点,努力将人大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为省域副中心和人民城市建设行稳致远提供坚强法治保障。
立良法 完善制度供给
“条例(草案)目的明确,聚焦明晰适用范围和解危途径、保障人身和财产安全、强化监督管理、压实各方责任等主要工作,着眼现实,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7月17日,在芜湖市第十七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上,市人大城建环资委就市政府提请审议的《芜湖市房屋使用安全管理条例(草案)》提出审查意见。
城市越是向前发展,越要牢牢守住城市安全底线,这是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的题中之义。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着力建设安全可靠的韧性城市’,其中明确提出‘全面提升房屋安全保障水平’。制定房屋使用安全管理条例,是贯彻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的具体举措。条例(草案)衔接中央及省、市关于加强房屋使用安全管理工作有关要求,结合芜湖实际,就上位法未做规定或规定比较原则的问题作出了新规定,突出对本市行政区域内房屋安全工作的指导、管理和监督,明确了房屋使用安全管理各方权利义务。”芜湖市人大常委会有关负责同志表示。
扎实有效的法治供给是建设人民城市的必要条件。芜湖市人大常委会紧扣全面推进依法治市要求,充分发挥立法在市域治理现代化中的引领和推动作用,以高质量法治供给保障芜湖加快建设人民城市、聚力打造“六个之城”。纵观近年来制定的电梯安全管理条例、居家养老服务条例、养犬管理条例、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建筑垃圾管理条例(修改)、河道管理条例、海绵城市建设管理条例等10部法规,都是着眼于解决城市建设和治理中的突出问题、回应群众对高品质城市生活的需要。
围绕推进人民城市建设,今年,芜湖市人大常委会安排立法项目8件,包括审议住宅小区物业管理条例、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条例、城市管理条例(修订)、房屋使用安全管理条例,开展城市更新条例、算力产业促进条例、港口型物流枢纽建设促进条例、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促进条例立法调研,芜湖人民城市建设的法规制度将不断完善,城市法治软实力将不断增强。
强监督 回应群众关切
长江三桥南侧片区初中项目占地面积70亩,总投资3.08亿元,建设规模为36班初中,学校计划今年9月更名为萃文中学江北校区并投入使用。
“教育是人民城市建设的民生根基。萃文中学江北校区的建立对芜湖市加快跨江发展,以及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发展都有重要意义。要统筹考虑学校师资配备、学生食宿出行保障、校车安全便利等工作,确保新学期顺利开学。”8月1日,在开展人民城市建设专题调研过程中,芜湖市人大常委会主要负责同志来到项目现场,认真听取项目进展、教学安排、师资力量、后勤保障等情况介绍,并对项目实施提出要求。
“今年拟督查的11个项目中,城市更新和品质提升类2项、公共服务能力提升类4项、创新创业平台建设类2项、水利基础设施提升类1项、综合交通枢纽类1项、城市综合承载力提升类1项。”4月上旬,芜湖市第十七届人大常委会第四十六次主任会议通过了今年市人大常委会督查市重点建设工程方案。
城市建设“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为推动市委决策部署落地落实,针对人民城市建设中遇到的一些老大难问题,芜湖市人大常委会每年都会将重点建设工程督查工作纳入监督计划,要求相关工委全面梳理全市重点工程项目延期情况,及时拟定专项督查工作方案。同时决定由主任会议组成人员牵头,紧盯科技创新、城市交通、生态环保、文化生活、教育医疗等事关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和群众关心关注的民生热点项目,开展重点工程督查,全力推动重点项目早开工、早建成、早运营。
城市不仅要有高度,更要有温度。芜湖市人大常委会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将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作为监督工作的重点,跟踪监督、持续推进。围绕就业这个最大的民生,听取就业促进行动推进情况报告,督促落实就业优先政策、破解结构性矛盾、保障重点群体就业。将督促治理“停车难”“停车乱”问题效果不明显,作为主题教育反面典型案例,通过解剖式调研、听取专项工作报告等方式,寓支持于监督之中,助推政府打好停车治理组合拳,不断提高群众感受度、满意度。聚焦群众反映强烈的物业管理、食品安全、电梯安全、医疗保障、环境保护等内容,进行专题调研,听取专项报告,开展执法检查,综合运用多种监督手段,推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切实维护群众切身利益。特别是,围绕“一老一小”这个民生热点,先后专题调研养老服务、中小学综合服务改革等工作,开展义务教育法、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居家养老服务条例等执法检查,听取学前教育发展、医保政策落实、母婴保障能力建设等报告,努力让老有颐养、幼有善育更有保障,擦亮人民城市的价值底色。
聚民意 共建人民城市
城市归根结底是人民的城市,只有始终坚持以人为本,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才能为人民城市创造更加幸福的美好生活。
今年2月份,经过长达大半年的精心施工,十里江湾公园的10座公厕已全面焕新并免费开放,为市民和游客提供了更加舒适的如厕环境。
“我家就住在这旁边,每天晚上都会带小孩一起来公园锻炼。以前,还会为‘方便’而着急,现在好了,不仅公厕数量多了,而且设施更完善了,特别是增设了无障碍洗手间和母婴室,更加方便老弱病残群体以及携带婴幼儿的家长使用。”听到家住万科海上传奇小区张女士的心声,芜湖市人大代表江百顺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之前,我来公园锻炼,经常听见健身的老人们反映公园里厕所少,往往要走很远,很不方便。于是,我在人大开展的‘关注民生提建议、五级代表在行动’活动中,提出了‘关于完善汀棠公园、十里江湾人民公园等便民公厕的建议’。”芜湖市人大代表江百顺说道。
“没想到建议办理效果这么好!老百姓满意,我心里也很高兴。今后,我将继续认真执行代表职务,听民意、聚民智、惠民生,为人民城市建设积极建言献策。”江百顺感慨道。
坑洼的小路变得平整,老年食堂用餐更加舒心,“安心午休”服务走深走实,人民驿站设施更加完善,老旧小区改造有序推进……随着一条条饱含民意的代表建议被采纳,越来越多的市民成为人民城市建设的参与者。
“人民城市人民建。城市建设仅仅靠政府的力量远远不够,要充分发挥人民的主体作用,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上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真正实现共治共管、共建共享,努力把城市建成人民心中想要的模样。”芜湖市人民政府有关负责同志表示。
近年来,围绕“共建人民城市”主题,芜湖市先后开展“我心中的人民城市是怎样的”“我为人民城市献一策”“您举报、我奖励”“您留言、我来办”“‘亭台轩榭’请您来命名”“共建最干净城市”公园道路座椅捐赠等活动,积极引导鼓励市民参与进来,通过共建共治共享,实现城市与人民的双向奔赴。
面对人民城市建设的火热实践,芜湖市人大常委会深入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无论是立法、监督还是代表工作都满载民意。立法工作中,坚持每部法规(草案)向省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市“一府两院”、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县市区人大常委会、地方立法研究基地、法律咨询专家等征求意见,组织调研小组多次深入基层,认真开展立法调研、座谈,就法规(草案)中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广泛听取意见建议。同时,通过门户网站面向社会公开征求对法规(草案)的修改意见。如在制定《芜湖市养犬管理条例》过程中,共收到公众来信118件,提出意见1049条,约58万字。监督工作中,坚持把全过程人民民主贯彻工作始终,每年年底通过多种途径,多方听取意见建议,了解群众需求,将群众呼声大、反映强烈的问题及时纳入监督计划。监督过程中,邀请人大代表参与其中,同时通过召开人大代表座谈会和基层群众座谈会,广泛倾听民意、集中民智、问计于民,积极吸纳群众关于人民城市建设的“金点子”。代表工作中,将推进代表履职平台建设作为代表收集民意、反映民情的重要渠道,作为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抓手,努力打通代表联系群众“最后一公里”。目前,全市共建立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站、代表活动室、代表之家、代表活动中心、代表工作站等人大代表联系人民群众工作平台638个,民意“直通车”更加顺畅。
“我们将深入贯彻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认真落实省委、市委部署安排,扎实做好立法、监督工作,同时依托城市书房、宜邻中心等载体嵌入式共建的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站,拓展和深化‘两个联系’,紧盯人民城市建设运营治理中的堵点和难点,问计于民、问需于民。”芜湖市人大常委会主要负责同志表示,今年9月,将在专题调研基础上,听取和审议市政府关于人民城市建设情况的报告,并开展专题询问和满意度测评,打好监督组合拳,更好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
编 辑: 夏红真
责 编: 于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