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争分夺秒护生命
——人大监督让莆田院前急救通道更畅通
生命救援的路上,每一秒都关乎生死。在莆田,一场由市人大常委会牵头的“守护接力”正让院前急救变得更加便捷——从城市到乡村,从山区到海岛,三级急救网络加速织密;从“呼叫即定位”到“上车即会诊”,智慧急救让黄金救援时间不断压缩;从AED设备进商超到全民学急救,生命防护网越织越牢。市人大常委会以监督为笔,书写“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生动实践。
直击痛点:人大监督剑指急救短板
“偏远乡镇救护车要跑半小时”“基层急救人员流失严重”……今年年初的市人代会上,“加强院前急救能力建设”高票入选30项为民办实事项目。市人大代表提出的“关于完善院前急救体系,提升功能建设的建议”,被市人大常委会列为年度重点督办建议。
民有所呼,监督随行。3月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蔡国萍带领视察调查组,深入13个急救站点与市急救中心调研。从救护车出车记录到基层站点的药品储备清单,从调度平台的信息流转到医护人员的培训档案,视察调查组聚焦城乡差距、人才短缺、信息壁垒等“卡脖子”问题,摸出了一串“问题清单”:急救指挥调度不规范,信息未联通;急救站点城乡分布不均衡,覆盖不足;急救队伍建设还较薄弱,个别急救站点服务能力低,院前急救信息化水平不高等。
4月8日,市人大常委会组织开展以“提升院前急救能力,守护群众生命健康”为主题的人大代表活动日活动,27名市人大代表参与,收集到相关意见建议24条。
在随后召开的市八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五次会议上,市人大常委会委员面对这些攸关生命的民生短板,纷纷发表审议意见,建议要科学规划新的急救站点建设,全面提升院前应急服务供给能力;要理顺市、县(区)之间的院前医疗急救调度指挥管理机制;市急救中心要统筹做好全市院前医疗应急救援调度指挥,加强业务指导;要强化队伍建设,筑牢院前医疗急救智力支撑;要启动市120指挥调度系统的改造提升,实现数据共享和协同联动等。
刚性督办:破解难题的“组合拳”
人大监督并非“纸上谈兵”。市人大常委会会议对我市院前医疗急救工作情况报告形成审议意见,连同问题清单交市政府研究处理,并要求在法定期限内反馈。同时,结合重点建议督办和为民办实事项目进展情况持续跟踪监督。在市人大常委会的持续监督下,市政府一套“清单式督导+动态跟踪”机制迅速启动,推动各部门攥指成拳。急救站点“从少到多”加速补位。度尾、榜头、钟山镇卫生院急救站已完成急救站软硬件设施验收及人员配置;园庄、东庄、白沙镇卫生院正腾挪房间、优化布局设计,为新增站点打基础。财政“钱袋子”同步跟上,仙游县390万元预算纳入2026年规划,涵江、秀屿两区150万元资金7月初已到位,确保硬件建设不“等米下锅”。
智慧急救“从慢到快”迭代升级。应用互联网新技术,GPS定位、语音调度、公共卫生视频监控等模块整合接入“全市一张图”平台,实现急救车辆实时监控与资源统一调度。全市69辆院前救护车(含37辆负压车)装上ETC,进一步缩短通行时间。市急救中心微信端“一键呼叫”上线,听障人士也能快速求救。市120指挥调度系统改造升级有序推进,将莆田滨海医院纳入统一调度系统,实现市县两级急救信息实时互通、资源高效联动。
人才队伍“从弱到强”固本培元。接续开展基层医护人员急救技能提高班、百名基层医务人员提升工程等,为149名基层医护人员“充电”,将院前急救内容融入名医“一月一培训”活动,让最新急救技术直达一线。市卫健委专门出台考核规定,要求主治医师晋升前必须在急救站“历练”达标,各公立医院绩效工资里单设“急救专项奖励”,出诊效率、救治质量、群众满意度指标直接与评优、晋升挂钩,让一线人员“干得值、有奔头”。
生命通道“从堵到畅”打通梗阻。市公安局交警支队会同市急救中心对中心城区5家医院周边路况开展专项调研,逐一制定“一院一策”优化方案,让救护车“最后一公里”不再卡壳。其中,莆田市第一医院重启东大门、打通周边3条支路、新增200个临时停车位,就诊车辆通行效率提升35%;莆田学院附属医院实施“东圳路进、延寿街出”微循环改造,高峰时段拥堵率下降40%。
全民急救圈“从窄到广”形成氛围。组建专业讲师团队,在市老年活动中心、湄洲岛景区等场所开展多场线下急救知识宣讲,覆盖群众千余人次。新增44台AED进驻学校、商场、交通枢纽、体育场馆等公共场所,7586人拿到救护员证书。联合发起“妈祖仁爱・救在身边”公益项目,对参与心肺复苏急救成功的热心群众给予奖励。
生命回响:每一秒都算数
半年攻坚,变化看得见:全市平均急救响应时间从13分37秒缩短至12分22秒;8例心脏骤停患者用上ECMO-CPR技术,最快18分钟恢复心跳;“会救、愿救、敢救、能救”的社会共识正在凝聚。
“要不是救护车10分钟就到,我和孩子可能就……”回忆起那场险情,市民林女士仍心有余悸,眼中却闪着泪光,“现在才懂,‘120’这三个数字,就是生命的底气。”
“‘呼叫即急救’‘上车即住院’不是口号。”市120指挥中心主任何荔苍指着调度屏介绍,急救车刚出发,医院急诊科已收到患者信息;转运途中,远程会诊系统让医生“提前上车”。
如今,市人大常委会正酝酿更长远的守护计划——探索推动院前医疗急救地方立法,让急救网络建设、部门协同、人员保障有法可依。“对生命的敬畏,是人大监督工作的起点,更是永远的坐标。”市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工委主任刘天锦说道。
从立法保障到监督发力,从智慧赋能到全民参与,莆田院前急救工作迈出新步伐,更好地守护百姓生命安全。
编 辑: 夏红真
责 编: 于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