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洪泽区人大:创新实践绘就水清岸绿新画卷

来源: “淮安人大发布”微信公众号  浏览字号:
  洪泽区,这片水网密布的土地上,河湖不仅是生态的脉络,更是民生的根基。近年来,洪泽区人大常委会以落实人大代表河湖长制监督员制度为核心抓手,通过一系列突破性的新实践,让生态河湖建设既见“水清岸绿”的实效,更显“人民满意”的温度,走出了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环境治理新路径。
  制度创新让从“零散化”迈向“体系化”的跨越
  “以前巡河靠自觉,现在每月有任务、季度有汇报、年度有评估,监督形成了规范流程。”
  这是洪泽区人大代表监督员们对履职变化的共同感受。为破解河湖监督“碎片化”“随意化”难题,区人大创新设计“五个一工程”监督网络,根据村庄规模将每村划分为1~3个片区,每片区选聘1名代表监督员,全区243名监督员精准覆盖所有行政村居,让每条河道、每片湖泊都有“专属监督员”。各镇街建立监督交流工作群,监督员发现问题可即时上传、实时交办,形成“监督-交办-处理-反馈”的数字化闭环管理,首季度就通过该平台推动解决环境卫生、乱堆乱放等问题1500余件,处理效率较传统方式提升3倍以上。同时建立层级化评估机制,代表每月开展1次监督活动、镇街每季度召开1次交流汇报会、区镇人大每年进行1次监督评估,通过各级联动形成工作合力,让“纸上制度”真正转化为“落地行动”。
  监督升级实现从“单一治水”到“全域治理”的全域突破
  “河道干净了,路边杂草没了,连村里的活动广场都亮堂了!”
  群众的直观感受,源于洪泽区在监督范围上创新性的拓展。针对水网地区“河道环境与周边生态唇齿相依”的特点,区人大推行“七位一体”全方位监督,将河道管护与6大关联领域同步监管,形成环境治理的“组合拳”。一是跨领域联动破解治理痛点,把农村道路管护、绿化维护、活动场所管护、村庄环境管护纳入监督范围,监督员在片区巡查中若发现河道沿岸道路破损,则同步推动道路修复与河道清淤,实现“一路一河”协同治理,避免“治水不治岸、护河不护村”的局限。二是全要素监管筑牢民生底线,将管护人员招聘、管护资金管理使用等“幕后工作”纳入监督视野,确保每一分治理资金都用在实处,每一名管护人员都履职到位。
  从白马湖国考断面水质提升到浔河底泥治理,从洪泽湖“两船整治”到东城村农田尾水循环利用,监督员全程跟踪重大生态项目,用“铁面监督”护航“生态蝶变”。如今,白马湖水质稳定达标,洪泽湖沿岸绿意延伸,生态红利持续释放。
  共治深化推动从“人大监督”到“全民参与”的转变
  “人大代表之家每天都有人值班,我们的意见都能有地方提,提了还真管用!”
  这是洪泽区群众对民主参与的真实评价。区人大通过创新民主参与机制,让生态河湖建设成为全民共建共享的民生工程。在各镇街设立“人大代表之家”“监督联络站”“监督实践点”,监督员定期接待群众,收集关于河道治理、环境改善的意见建议。仅首季度就吸纳群众诉求80余条,其中60%以上转化为具体治理举措。结合市人大“人民满意+”监督矩阵系列评议活动,通过座谈会、问卷调查等方式,向群众征集管护项目、资金使用等方面的建议,让监督方向始终与群众需求同频共振。对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监督员全程跟踪整改情况,并通过村务公开栏、微信群等及时反馈,让群众看到变化、感受到实效。
  从“五个一工程”织密监督网络,到“七位一体”拓展治理边界,再到全民参与凝聚共治合力,洪泽区人大以创新实践为笔,以民心所向为墨,在生态河湖建设的画卷上写下了“人民满意”的生动注脚。如今的洪泽,河畅、水清、岸绿、景美已成为常态,而这份生态答卷,仍在持续书写新的精彩。
编 辑: 刘冬
责 编: 于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