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广东传统产业如何向上向新?这场会议邀各界建真言献良策
7月31日,广东省加快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专题会议在广州举行。围绕传统产业“三化”融合发展,专家学者、人大代表、企业代表在会上谈经验、建真言、献良策,共同为广东高质量发展出谋划策。
产业家底:160多种工业产品产量居全国第一
今年4月以来,省人大常委会调研组围绕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发展开展深入调研。
广东省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主任委员汪一洋介绍,广东省传统产业占比高、关联广、带动强,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础,在稳增长、稳就业、稳外贸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全省制造业31个行业大类、400多种主要工业产品大部分来自传统产业。产量居全国第一的160多种工业产品,大部分来自传统产业。以家电行业为例,产业规模持续位居全国第一;空调、电风扇、微波炉、油烟机、燃气具、热水器、电饭锅等产品产量居全国第一。汽车行业2025年1~6月产量131.34万辆,居全国第二位,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量43.1万辆。
转型升级:绿色制造示范单位数量稳居全国首位
调研显示,近年来,转型升级成效初步显现,传统产业更显活力。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较快。累计推动超4.4万家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占广东省规上工业企业近60%),实现规上工业企业经营管理数字化普及率88.2%、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91.3%、关键工序数控化率68.6%。
传统产业的龙头骨干企业转型升级成效明显、带动作用强。格力电器(珠海金湾)等企业实现全流程数字化管理,打造智能化“无人工厂”,实现全面自动化。龙头企业充分发挥带动作用,赋能上下游、产供销、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如美的集团对外开放工业互联网平台资源和服务,带动上下游1000多家供应商实施数字化转型建成敏捷供应链。
人工智能赋能产业转型升级。率先出台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措施,加快人工智能在传统行业的研发、生产、销售、管理等全方位应用。如广州市的致景科技AI产品“找布神器”,将客户寻布时间从2天压缩至2分钟;致景服装AI大模型改变了服装生产规则,未来1件起订、7天可交付客户将成为可能。
推动传统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全面推行绿色制造,绿色制造示范单位数量稳居全国首位。
政策体系层面,广东在全国率先出台《广东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促进条例》《广东省数字经济促进条例》,通过立法支持制造业技术改造、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激活制造业动能。多项政策出台早、落地实。在全国率先出台加快发展工业互联网、支持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地方政策,推动广州、深圳、东莞、中山入选国家级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在全国率先启动14个省级试点城市建设,推动轻工纺织、家电、食品饮料等30多个细分行业加快数字化改造。
困难挑战:部分中小企业缺乏试错再投资能力
调研组也指出,目前广东省传统产业“三化”融合转型升级还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传统产业大多是中小企业比较集中的行业,企业研发投入能力有限,部分企业缺技术基础、缺技术人才、缺转型经验、缺试错再投资能力。部分行业低端产能过剩、高端供给不足,产业结构不够合理。
调研中,各方面认为,要坚持不懈抓好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体制机制层面着手解决制约广东省传统产业整体转型焕新的痛点堵点,推动传统产业“三化”融合发展。调研组建议,进一步完善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政策体系,针对不同行业企业特点提供定制化转型方案,通过优化政策设计、强化要素保障等方式降低企业转型成本,畅通数字化服务商与转型需求企业的对接机制等。
建言献策:传统产业要着眼细处、宽处、高处
“传统制造业不是落后产业,在产业地位、产值、税收及就业等方面发挥的作用是其他产业无法替代的。”全国人大代表,宝武集团中南钢铁有限公司原党委书记、原董事长李世平说。
传统制造业转型基本路径已经很清晰,牢牢抓住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传统产业一定能焕发新的生机。
全国人大代表,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首席财务官钟铮建议,把数字化转型与人工智能应用相结合同步推进,加快出台和实施工业领域数智转型扶持政策,对企业数字化和智能化改造给予支持,推动国家出台专项税收政策支持,降低企业转型成本,提高转型积极性。
“在实践‘三化’的过程中,我们也深刻感受到这是一项涉及面广、复杂度高的系统工程。”珠海格力智能装备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殷伟豪建议,要强化关键技术与人才支撑。加大对工业机器人及数控机床核心部件关键技术与应用的支持力度,可从税收优惠或者专项基金上考虑支持。同时,需要建立政企学联动,构建更贴合产业需求的“三化”融合型人才培养与认证体系。
北京大学博雅资深教授、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原院长、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原委员周其仁认为,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传统产业应在细处求精益,摆脱过去粗放的发展模式,以客户为中心审视企业,优化流程,节省成本。“同时要从宽处谋布局。”周其仁指出,要支持国内企业全球化发展,让产能出海。此外,要在高处争独到,企业要摒弃传统的以价取胜模式,向着高端科技、智能方向发展,“往上打”,才能在全球市场竞争。
编 辑: 刘冬
责 编: 于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