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人大持续三年追踪《决定》执行情况半岛渝中蝶变宜居宜业宜游地
青砖黛瓦的山城巷里,市民、游客悠闲地坐在竹椅上,听着说书先生讲述重庆掌故;解放碑旁的老旧小区里,加装的电梯正平稳上升,搭载着白发老人驶向家门口的“幸福站”;鹅岭贰厂的文创街区里,大王油茶师傅正调着米羹,等候着食客的光临……
行走在重庆渝中区的大街小巷,处处可见 “老城市” 焕发的 “新活力”。这背后,离不开渝中区人大常委会正确监督、有效监督、依法监督的铿锵步履。
2022年9月,区十九届人大常委会作出了《关于切实有力有效推进城市更新工作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此后三年,常委会每年都会听取审议区政府关于开展城市更新工作完成情况及下一步工作计划的报告,持续追踪该决定执行情况,督促区政府及相关部门积极推动城市更新,让“母城”在岁月流转中既留住记忆的温度,又焕发时代的风华。
守护文脉根脉
让老建筑在监督中“讲”出新故事
渝中是重庆唯一城镇化率100%的行政区,是名副其实的建成区、老城区。有的背街小巷房屋老旧、路面坑洼、线缆杂乱……“老态”曾是不少居民心中的痛。
“以前这条巷子又暗又潮,有条件的居民好多都搬走了。”在山城巷传统风貌区,土生土长的居民李婆婆回忆起几年前的山城巷模样,恍如隔世。再提到如今,她的眼里满是笑意,“现在灯亮了、路平了,老房子修得像新的一样!”

渝中区人大常委会召开专题议事协商会,为山城巷新发展献计献策。
山城巷,这条唯一以山城命名、承载着重庆开埠记忆的老巷曾因年久失修而一度沉寂。2022年,区人大常委会全票通过《决定》,明确要求“保留城市特有的地域环境、文化特色、建筑风格”,为历史风貌保护立下“规矩”。
在人大监督推动下,山城巷项目引入 “三师进社区” 机制,10余名建筑、历史、文化专家全程参与规划设计,最终以“最小干预”原则争取到1.2 亿元用于房屋投资改造,更通过15年特许经营权的政策设计,让企业用心守护老巷肌理。
如今,这里的每一块青石板、每一扇木格窗都保持原味,成为“活态博物馆”里会“说话”的展品,日均客流量超万人次。
“近年来,重庆变化巨大,现在还能保持老重庆城味道的地方已经很少了,多亏了区委、区政府,人大代表盯着改!”曾居住在山城巷,后搬到化龙桥的居民冉均再回山城巷时感叹,很庆幸,山城巷还保留着旧时模样,给了他一份重回往昔的单纯时光。
事实上,这样的“记忆守护”在渝中处处可见。从成渝金融法院项目对民国银行旧址85%主体结构的保留,到十八梯的吊脚楼群落复建,渝中坚持以“留”控底线,出台《城市更新片区策划》,划定5个更新片区的风貌保护红线,让“母城”文脉在更新中代代相传,为城市留住根脉、留存记忆。
改出宜居社区
让幸福在监督中“长”出质感
“叮 ——” 清晨7点,戴家巷23号的加装电梯稳稳停在6楼,78岁的张爷爷拎着菜篮走出电梯,楼下的便民菜市场刚摆好新鲜蔬果。
“以前爬楼要歇三回,现在政府补贴50%,我们自己出点力,这‘悬空的幸福’终于盼来了!”张爷爷的笑容里,藏着渝中老旧小区改造的民生温度。
2023年,区人大两路口代表组代表在接待选民时,居民反映该社区高差大、台阶多,居民出行特别是残疾人、老年人出行十分困难。为此,区人大常委会联合街道开展专项调研,实地摸排、察看片区情况。
随后,一份包含“构建无障碍步行体系”“增设休憩驿站”等建议的调研报告送达区政府,推动5部电梯加装、4处无障碍坡道改造、1处架空廊桥和1部无障碍提升装置增设,还有一条长约240米的“无障碍步行环道”方便居民出行。
聚焦居民关心关切,区人大常委会把监督目光投向群众的“钱袋子”,先后对领事巷-鼓楼巷老旧小区改造提升项目以及黄沙溪片区岸线提升(一期)项目等开展绩效满意度测评,推动政府将居民出资清单细化为“屋面防水30%、电梯加装50%”等明确标准,更多居民群众主动参与“自更新”,在渝中蔚然成风。
截至目前,渝中已改造老旧小区超100万平方米,加装电梯137部,新建“口袋公园”28个,为渝中区打造“15分钟高品质生活服务圈”打下了坚实基础。
激活空间价值
让老地方在监督中“生”出新动能
“没想到老纺织厂的办公楼能变成网红酒店!”站在嘉陵东村56号的江景露台上,游客王女士举着手机拍摄渝中半岛的唯美夜景。
这栋建于上世纪60年代的轻纺厂办公楼,经社会资本投资 5000万元改造后,既保留了红砖烟囱的工业印记,又融入了江景客房、洞穴餐厅等新业态,开业半年入住率始终保持在 90%以上。
这样的“空间革命”,有着区人大常委会对“产业载体优化” 的持续监督。区人大常委会在审议《渝中区城市更新规划》时,提出“打破‘只建不管’痼疾,推动存量空间向产业空间转化”,推动出台《规划用地及建设管理规程》——允许更新项目增加15%容积率且免收新增部分地价款,为企业注入强心剂。
鹅岭贰厂由重庆图比商业管理有限公司直投9000万元改造,从废弃罐头厂变成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化龙桥1440套新建公寓被改造成保租房,由国企与私企按7:2:1持股运营,解决了近3000名青年人的住房难题。

渝中区人大常委会开展助推西部金融中心主承载区产业能级提升调研。
在解放碑—朝天门片区,绿色金融大道的焕新改造备受区人大代表关注。围绕助推西部金融中心主承载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核心区等产业能级提升,区人大代表多次实地调研,推动沿线20余栋老旧楼宇完成改造升级、功能置换、环境提升,昔日的百货商场变身金融科技公司总部,闲置的写字楼里一大批高端价值链机构入驻。
像这样的案例还有很多。从马鞍山传统风貌区的渝欧跨境数字贸易产业园,到李子坝正街的小黄楼文创小店,再到鲁祖庙街区的非标商业集群,渝中区坚持“留改拆增升”并举,让渝中释放出大量的产业发展空间,实现了“老城区”向“新经济高地”的华丽转身。
创新经验涌流
让好做法在监督中走向全国
项目存在哪些问题?哪些地方需要改造以及如何改造?明确这两个问题是做好城市更新的基础工作。
“‘四单’成果体系太管用了!我们通过‘问题单’发现 62个城市更新短板,生成 49 个更新项目。”2024年11月,区十九届人大常委会召开第24次会议,区住房城市建委在代表区政府作关于城市更新工作推进情况的报告时给出了渝中方案。
据介绍,这套“筑数据基座—构指标体系—搭信息平台—谋更新路—促项目转化”的五维工作法,正是在区委、区政府强有力领导下,在区人大常委会“要形成可复制经验”监督要求下诞生的创新成果。
作为国家首批城市更新试点城市,围绕解决“更新资金哪里来”问题、解答“更新项目怎么推”命题 、破解“更新成果如何固”难题,渝中区作了大量的探索,涌现出了一系列堪称全国范本的城市更新实践。
比如,戴家巷项目摘得中国人居环境奖;解放碑地下环道入选全国典型案例;“政府+企业+居民”共同实施模式三次入选住房城乡建设部可复制经验清单,次数位居全市第一,典型案例在全国推广,双钢路小区、白象街小区被评为全国百个“共建美好家园”典型案例……
这些成果的背后,也伴随着区人大常委会的身影。每年区街联动开展城市更新专项调研,对相关部门负责人进行履职测评,综合运用多种监督方式,区人大常委会构建起“决定—监督—测评—整改”的闭环体系,推动区政府制定了《渝中区城市更新实施细则》《渝中区城市更新项目设计审查规程》等13个配套文件,形成集规划、设计、建设、运营、评估于一体的“1+1+N”全生命周期技术支撑体系,甚至填补了重庆“密室逃脱”等新业态消防标准的空白。
渝中,这座100% 城镇化率的老城区,正以“存量挖掘” 与“内生依托”的独特路径书写着“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新时代答卷。区人大常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我们将聚焦‘可持续更新’,让监督更精准、更有力。”
编 辑: 张峻铭
责 编: 于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