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王绍南:特色产业扮靓“皖美”乡村
《中国人大》全媒体记者 张玮琦 丁子哲
王绍南 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 安徽省潜山市黄铺镇黄铺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
雨后初晴,天柱山间云雾缭绕,如梦似幻。走进天柱山脚下的潜山市黄铺镇黄铺村,新皖派小楼错落有致,房前屋后绿化优美,现代化乡村美景映入眼帘。
然而,曾经的黄铺村,却是一个资源贫瘠、基础设施落后的“负债村”。全国人大代表,黄铺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王绍南告诉记者,2005年,黄铺村由当地三个乡镇的三个村合并而成,并村之初就背负上了149万元债务。因地处皖西南山区丘陵地带,土地分散,农业种植效益低,村里青壮年劳动力纷纷外出务工,剩下的多是老弱妇孺。
“从上任的第一天起,我就意识到,必须尽快找到一条出路,只有让村庄有生机,乡村才有希望。”在接过黄铺村村委会主任这个接力棒后,王绍南开始带领村民谋求黄铺村发展的新路子。

图为王绍南代表。(代表供图)
王绍南介绍说,并村以来,通过建立村民理事会、季度例会制度,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做到“大事小事都与群众商量着干,群众支持的带着群众一起干”,村子里的凝聚力大大增强了。
人心齐了好办事。按照“村社一体、村企共建”模式,在王绍南的带动下,属于黄铺村全民共有的合作社成立了。结合本地主导产业,引进20家经营主体到村发展桑葚、瓜蒌、葡萄等特色农林产业,开启“种养结合”的发展模式。
“目前,我们黄铺村合作社正在发展的产业包括油茶、优质水稻、金丝黄菊以及可食用玫瑰,还通过招商引资发展了葡萄、果桑、瓜蒌、蓝莓等农特产业,实现了‘四季有花、四季有果’。”王绍南说,“发展特色产业不仅有效盘活了农村土地资源,还解决了很多村民的就业问题,让更多村民的腰包更鼓了。”
自2011年起,黄铺村启动实施美丽乡村建设,推进“一改二保三清四拆五化”工程。“一改”,是把老房子按新皖派风格改造;“二保”,是保护好古民居和古树名木;“三清”,是村民理事会带头,在建设前清理垃圾、污泥和杂物;“四拆”,是拆除影响美观的危旧房、旱厕、院墙等;“五化”,是实现道路硬化、村庄绿化、路灯亮化、环境美化和公共设施配套化。
村子美了,乡村旅游也火起来了。当下,黄铺村在成功创建“黄铺田园”3A级景区的基础上,正积极推进整村升级创建4A级旅游景区。通过盘活村级资产和农房,大力发展民宿、农家乐,创新发展创意农业,深入推进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朝着宜居、宜游、宜业、宜养的“四宜”特色村大步迈进。
作为一名连任两届的全国人大代表,王绍南这些年来一直围绕着乡村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走访调研,深入群众听取意见,真实掌握村情民意,提出意见建议。例如在一次走访中,王绍南发现不少地方农业生产存在规模化经营不足、机械化耕地难、经营成本高等问题,严重制约农业产业发展。对此,他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继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建议,希望能进一步提高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水平。王绍南说,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就是要把群众的呼声带到全国人代会上去,把利民发展的好政策带回家乡,带动更多的农民增收致富。
近年来,王绍南还提出了有关农村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农村厕所革命等建议,相关建议均得到了有关部门的回复和落实。
今年的全国人代会上,王绍南提出了“关于培育乡村产业发展人才队伍的建议”。在王绍南看来,目前农村产业发展面临人才匮乏问题。做好农村人才的培养与引进工作,让人才愿意来、留得住、干得好,才能更好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
“从2005年并村时的‘负债村’,到如今全村固定资产1.8亿元、经营性资产6400万元的经济强村,这都得益于乡村产业发展。”王绍南满怀信心地说,“未来,我们黄铺村将继续强龙头、补链条、树品牌,推进乡村产业提质增效。”
编 辑: 刘冬
责 编: 于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