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刘惠贞:“脚踩泥土,内心就充满了力量”

《中国人大》全媒体记者 江珊

来源: 《中国人大》杂志2025年第12期  浏览字号:
  刘惠贞 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 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蕲县镇忠陈村党总支书记
  盛夏时节,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蕲县镇忠陈村的麦田里,金黄的麦浪随风起伏,联合收割机的轰鸣声激荡着村民丰收的喜悦。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记者见到了全国人大代表、忠陈村党总支书记刘惠贞。
  这位土生土长的忠陈村女儿,2018年接下村党总支书记重担时,面对的是省级贫困村的困境。“乡村要振兴,不能只靠‘输血’,更重要的是自身‘造血’。”这是刘惠贞上任伊始便笃定的信念。
图为刘惠贞代表。(代表供图)
  她深入走访党员群众,倾听发展心声,组织村“两委”班子积极申请项目、争取资金……经过全村努力,短短几年间,忠陈村实现了华丽蜕变:村集体收入从5万余元增至110万余元,昔日的“软弱涣散村”蝶变为今日的“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在基层当书记,不但要自己干,更要发动群众一起干,干出样子给大家看。作为农村长大的孩子,脚踩泥土,内心就充满了力量。”刘惠贞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她带头试种200亩山东引进的蜜薯苗,成功后在全村推广,仅此一项带动村民年均增收20多万元。村里还建成54个占地90余亩的大棚,采用“自主经营+出租”的模式,每年为村集体增收10多万元。
  2023年9月,一个大胆的构想在她心中萌生——让村里传承700年的麻油古法制作技艺重焕生机。在刘惠贞的推动下,村“两委”通过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建起麻油作坊。凭借独特工艺和过硬品质,麻油坊迅速回本盈利。
  随后,酱豆坊、馒头坊相继建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坊坊联动”产业模式。“把小麦变成馒头,把芝麻变成香油,把豆子变成酱豆,这是我们的目标!”刘惠贞向记者描绘着蓝图。这些作坊不仅丰富了村里的产业形态,更提供了众多就业岗位,让留守妇女和老人有了施展身手的舞台。
  “乡村振兴不仅是产业振兴,更是人的振兴。”丰收的麦田里,传来嘹亮的红歌声。这是刘惠贞正带着村里的老人唱歌鼓劲。“村里老人多,他们热爱土地、热爱劳动,也乐于接受新事物。劳作间歇唱红歌、拍短视频,是他们最喜爱的活动。”刘惠贞边介绍边向记者展示着手机里的短视频账号。
  “我想让村里每个人的钱包都鼓起来,让每个人的生活都幸福。”刘惠贞的眼眶微微湿润。
  2022年,忠陈村办起“暑假公益培训班”,联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高校的大学生志愿者,免费为全村147名孩子提供暑期课业辅导和心理健康教育。她特别要求家长必须参与家长会,由心理学专家传授儿童发展规律和亲子沟通技巧。
  “教育不只是学校的事,而是需要家校同频共振。”在今年的全国人代会上,刘惠贞着重提出了建立“家长学校”的建议。
  经过深入调研,她认为,“家长学校”的推广需从三方面入手。一是引入专业力量,由心理学专家、社会机构主导培训;二是创新形式,用案例分析、亲子实践活动替代单向灌输;三是强化政策保障,将“家长学校”纳入教育体系,建立评估机制。
  “我希望能构建起‘政府引导、学校搭台、社会参与’的家长教育体系,让每位家长都能成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每个孩子都能在爱中成长。”刘惠贞坚定地说。
  今年是刘惠贞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履职的第三年。这位从安徽农业大学走出的“最美乡村大学生”,身上闪耀着“安徽省劳动模范”、“安徽省三八红旗手标兵”、“第十届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等荣誉光环,却始终保持着泥土般的质朴本色。
  “脚踩泥土,内心就充满了力量”——这不仅是一位乡村带头人对振兴乡村的坚定承诺,更是一位全国人大代表的履职箴言。从皖北乡村到人民大会堂,她始终带着泥土的芬芳,传递着乡亲们最朴实的期盼。
编 辑: 刘冬
责 编: 于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