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张世丽:助力煤矿“智”造升级

《中国人大》全媒体记者 张钰钗

来源: 《中国人大》杂志2025年第12期  浏览字号:
  张世丽 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 山西潞安化工集团常村煤矿副总工程师
  “这次会议不仅让我看到煤炭产业发展的新机遇,也让我深切感受到党和国家对产业工人的关怀。”今年全国人代会结束后,全国人大代表、山西潞安化工集团常村煤矿副总工程师张世丽积极宣讲全国两会精神,进车间、进队组,到班组、到岗位,号召工友们为全面加快建设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标杆引领型矿井贡献煤炭产业工人力量。
  “时时寻求效率提升,事事讲究方法技术。”这条潞安化工廊道上的标语,正是张世丽十几年工作的真实写照。
  张世丽代表正在调试智能设备。摄影/乔瑞强
  2010年大学毕业后,张世丽主动要求到最艰苦的岗位锻炼成长。他从零做起,虚心求教,不断提升自身业务本领。“身为煤矿工人,多出煤、出好煤,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是我们的光荣使命。国家有号召、省里有部署、人民有需要、我们煤矿工人见行动。”每到供暖季、用电高峰期,就是张世丽和工友们的“战斗期”,很多个春节,他们留在幽深的矿井下、狭长的巷道里,奋战坚守。
  “干采煤,学技术,没有吃苦精神,干不了,更干不好。”每当遇到困难,张世丽总是一句“我先上”,以创新思维攻坚克难。随着煤炭行业技术装备升级大潮的来临,常村煤矿引进一套掘锚一体化装备。面对新设备新工艺,张世丽认真分析琢磨设备的结构原理、电路图纸。他告诉记者,当时心里想得很简单,“一定要挑起这副担子,让掘锚一体机听咱的话,全面提高掘进效率”。终于,张世丽带领团队创下日掘进23米的纪录,掘进效率大幅提升。
  “只有创新,才能让煤炭开采更安全、更智能、更绿色。”身为新时代煤矿工人,张世丽深切感受到安全高效绿色智能技术装备的应用,让“科技改变生活”照进了现实。随着智能化矿井建设步伐加快,张世丽带领团队先后设计完成了“新型气水分离装置”、“架柱式电缆拖移装置”、“液压锚杆钻车施工工艺优化”等60多项技术创新项目,取得国家发明专利及实用新型专利16项,为矿山绿色开采插上了智慧双翼。
  据张世丽介绍,截至去年底,山西省累计建成智能化煤矿268座,潞安化工集团已经建成智能化矿井22座。AI视频管理系统、“无视频监控不作业”、“电子围栏”等系统的应用,真正让数字化、智能化技术下沉到班组一线。可视化、数字化精准开采,有效发挥了减人、提效、增安的作用。
  简单的话语,朴实的笑容,谈起履职以来的经历,张世丽说:“作为基层工人代表,我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身处一线、贴近职工,最知晓煤炭产业实情,最了解行业发展难题,能反映煤矿工人最真实的期盼。”他经常与煤矿生产一线矿工弟兄们进行面对面交流,了解他们在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倾听他们对安全生产、福利待遇、职业发展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有的工友反映部分老旧设备存在安全隐患,设备更新换代速度较慢;随着煤矿开采深度增加,地压、水害等自然灾害威胁日益增大,建议加强安全技术培训和应急救援能力建设;年轻职工对职业发展空间和晋升渠道较为关注,希望企业能够提供更多的培训和学习机会……在张世丽的履职日记上,写满了他通过深入调研掌握的一手资料,为撰写高质量的议案和建议提供了有力依据。
  今年,张世丽将“关于大力发展5G+工业互联网推动能源矿山行业转型升级的建议”、“关于加快推进山西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的建议”、“关于大力推进我国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的建议”等带到了人民大会堂。“当人大代表就要为人民发声,为国家献策。我要不断提高学习能力和履职能力,继续深入一线,反映煤炭工人们的心声和诉求。”张世丽说。
编 辑: 刘冬
责 编: 于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