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聚焦产业谋发展 履职尽责显担当
汇聚人大代表智慧与力量 助力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内容,也是人大代表发挥作用的“主战场”。在高质量发展的时代浪潮中,湛江市五级人大代表响应省、市人大号召,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投身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去,以“谋在实处、干在实处”的担当精神,为助推我市加快打造绿色钢铁、绿色石化、绿色能源、绿色食品和蓝色海洋经济“四绿一蓝”现代化产业体系贡献智慧和力量。

湛江市人大常委会调研组深入企业调研集中式光伏项目和风电项目建设情况,助力绿色能源产业发展。
今年以来,湛江市人大常委会以开展“察民情惠民生助力百千万·人大代表在行动”主题活动,发动和保障全市1.1万多名人大代表充分发挥特点优势,紧扣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立足岗位,依法履职,深入产业发展、企业经营、基础设施建设等一线开展调研,切实找准找实制约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卡点堵点问题,提出务实管用的对策建议,为湛江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出谋划策。从传统产业提质增效到新兴产业加速布局,从科技创新赋能到营商环境优化,各级人大代表率先垂范、精准发力,将履职实践深度融入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奏响了代表担当作为与产业振兴发展同频共振的实干强音。
以监督之效打出助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组合拳”
当前,湛江正处于加快建设“四绿一蓝”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键期,需要上下贯通、横向协同、共同发力。在湛江市委领导下,湛江市人大常委会围绕中心,服务大局,通过不断拓宽监督渠道,围绕钢铁、石化等支柱产业项目落地、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新兴产业培育等开展监督工作,打好监督“组合拳”,对重点政策落地、重大项目推进、重要改革事项实施全链条跟踪督办。
为产业赋能、为企业纾困、为民生添彩。为牢牢扛起加快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责任担当,今年以来,市人大常委会主动融入市委中心工作,制定了《湛江市人大常委会关于充分发挥人大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中作用的工作方案》,并结合湛江产业发展实际,明确了发展绿色能源产业、优化营商环境、产业科技互促双强、发展现代化服务业、培育新兴产业和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发展湛江特色现代农业、加快建设特色型现代海洋城市等7个调研课题,成立专题调研小组,由市人大常委会班子成员分别领衔推进专项任务。
术业有专攻,行家显身手。调研组充分发挥人大代表作用,将经济界、产业界的专家学者和企业家代表充实到调研工作中来,深入产业发展、企业经营、基础设施建设等一线调研,问需于企、问计于民、问政于岗。同时,详细分析不同产业存在的问题,形成专项任务清单,对所提出的任务专责推进、一跟到底、督办落实,使调研过程真正成为改进措施、推动落实的过程,以扎扎实实的措施助力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我们还将扎实做好市十五届人大六次会议期间代表提出的关于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方面议案和建议的督办,推动承办单位实现重点办理一项代表建议、解决一个方面问题、促进一个领域工作。”市人大常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

人大代表“充电赋能”高效履职,助力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法治思维和法治手段“护航”营商环境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一流的营商环境是最好的“梧桐树”,是一座城市最核心的竞争力。早在2021年,湛江市人大常委会就对市政府10个组成部门开展营商环境优化提升工作情况进行专项工作评议,并制定了《湛江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于2022年5月1日起施行,为维护市场主体合法权益,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创造力,推动湛江跨越式、高质量发展提供法治保障。近年来,湛江市人大常委会持续发力,聚焦营商环境建设中的难点、痛点、堵点,制定健全监督机制,创新监督方式,拓宽监督途径,多措并举、精准发力,全力“护航”营商环境向好向优。如2025年对《湛江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开展执法检查,推动条例的有效实施,促进营商环境进一步优化提升。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市人大代表、广东辉恒律师事务所主任钟志鹏立足专业优势,积极履职尽责,深入调研产业发展痛点,围绕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完善产业政策法规体系等内容,提出了多项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建议。他直言,“良好的营商环境能够不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因此,要充分用好地方立法权,把地方立法工作与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紧密结合,充分发挥地方立法权的灵活性,结合区域产业特色出台专项条例,构建更加完善的法治保障体系,同时建立包容审慎的容错机制,为企业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企业开办、工程建设审批、不动产登记等事项办理流程进一步精简,办事时限进一步压缩;推行预约办、网上办、一窗通办和“一件事”集成办理,办事便利度有新提高;28个部门编制行政执法减免责清单,实施行政柔性执法、包容审慎监管……一项项务实高效的政策举措持续优化湛江的营商环境,为企业“落户”和扎根湛江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和发展空间。在这过程中,法律界的人大代表精心编织出一张独具特色的律政版营商环境网络,以精准的法律服务助力企业解决实际问题,推动法治化营商环境持续优化。“作为人大代表,我们要在湛江地方立法工作中积极建言献策,在招商引资时主动为政府出谋划策,在企业深陷矛盾纠纷时及时伸出援手排忧解难,对市场中出现的不公平现象及时介入协调,通过监督推动政府部门改进工作,探索更多符合企业发展需求的司法服务举措,为加快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提供更加坚实有力的司法保障,让广大企业在湛江能够安心经营、放心投资、专心创业!”钟志鹏如是说。
技术引领农渔产业转型升级
2024年,湛江海洋渔业实现增加值176.39亿元,同比增长2.53%,海洋渔业产量和产值连续30年居全省首位。水产行业是湛江传统优势产业,既承载着千年渔耕文明的深厚底蕴,更肩负着现代海洋经济转型升级的历史使命。
“当前湛江水产行业发展的核心短板在于种苗供应不足。产业发展不能仅依赖养殖环节,必须将更多目光投向加工、流通、物流、销售和科研等二三产领域。只有通过完善深加工体系、降低物流成本、拓宽销售渠道,才能实现全产业链增值。”在湛省人大代表、湛江市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秘书长岑坚认为,湛江作为海洋经济大市,在推进水产行业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过程中仍面临巨大挑战,政府与企业要共同发力,进一步完善水产产业体系,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推动行业可持续发展。
针对当前水产企业发展面临的困难,岑坚建议,要进一步降低用地成本和税收负担,通过专项补贴或减免政策减轻企业经营压力,进一步提升行政审批效率,简化水产相关项目的审批流程,加大对企业的定向帮扶,尤其在技术升级和冷链物流等关键环节提供支持。同时,要加强行业交流合作,规范海鲜预制菜管理,擦亮水产博览会的金字招牌,进一步提升湛江海鲜的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
一片“小茶叶”撬动“大产业”
好山好水出好茶。廉江市长山镇峰峦叠嶂、云雾缭绕,适宜发展“茶经济”。近年来廉江市茶产业发展成效显著,目前已形成了 “生产+加工+科技+营销” 全产业链,产值超 20 亿元,廉江乌龙茶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茶产业已成为廉江农业经济的重要支柱和乡村振兴的关键力量。
在湛省人大代表、广东茗皇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李丹满怀信心地表示:“当前,廉江乌龙茶产业迎来了‘政、学、产、销、牌’协同发力、一体化发展的黄金机遇期。廉江各茶企将牢牢把握这一契机,尽快建设好廉江茶叶产业园流通交易中心,为廉江市茶叶企业搭建一个现代化物流平台,让廉江乌龙茶香飘四海。”
一直以来,李丹奔走在弘扬茶文化、助推茶产业发展、提升产科技的道路上,致力让茶叶成为乡村振兴的致富“黄金叶”。“要让茶产业得到长足发展,不仅要种好茶、制好茶,深入挖掘茶文化特色元素,赋予廉江茶叶更多的品牌价值。”李丹建议,茶产业发展要长远谋划,注重培育茶行业创新的土壤,强化人才培养,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合作,通过组织茶叶专业技术专家团队指导,提升茶农素质,提高茶企的技术创新能力和科学管理能力,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为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从而推进茶产业转型升级,实现以茶兴业、以茶富民。
科技赋能打造蓝色经济新“引擎”
辽阔的海洋是蓝色的“粮仓”、丰茂的“牧场”,在走向深远海养殖过程中,装备制造、人工、远海通信等成本骤增。向海要粮食,既要做好生态保护,也要经济、社会效益和谐统一,大力发展智慧渔业,推动海洋渔业向信息化、智能化、现代化转型升级为大势所趋。
从近海走向深远海,是发展海洋新质生产力的必由之路。多年来,湛江依托优越的海洋资源禀赋,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生态养殖为抓手,推动海洋渔业升级迭代,加快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市人大代表、湛江湾实验室海洋装备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董阳泽说,“推动海洋渔业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必须依靠科技创新驱动。深远海养殖装备与技术的研发与应用需要大量的时间、资金、人员等要素的支撑,湛江要尽快建立稳定的研发投入机制,为海洋牧场建设注入长足动力。”他表示,将继续为湛江建设海洋牧场鼓与呼,推动成立“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平台,让科研成果和产业需求的衔接更加紧密,催化科研成果转化应用,助推现代渔业更加规范高效和可持续发展。
向新向绿向智推动糖业产业加速焕新
近年来,湛江立足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生态环境等优势,加快对生产方式、经营体系和价值链条的深刻变革,推动现代农业发展步伐稳健前行。
“要推进湛江农业产业现化化建设进程,不仅要在传统农业经营模式上大胆创新,更要积极拥抱科技,将绿色生产思维和智能化技术融入到农业生产与经营的各个环节。”市人大代表、广东金岭糖业集团副总裁林森坦言。为破解传统制糖产业能耗高、蔗农收入受市场波动影响大等行业痛点,林森亲自带领金岭糖业联合湛江生物质发电公司开展创新实践,将蔗渣转化为生物质发电能源,实现了将甘蔗从“吃干榨尽”到“绿能反哺”的产业升级。她说,“目前,我们建设的5万亩甘蔗良种基地,通过数字化种植管理将亩产提升8%以上,火龙果、菠萝、芒果等热带水果的深加工链条也初显成效。因此,要注重发展糖业新质生产力,用科技赋能,积极推进糖料蔗良种培育和推广,不断延长糖业产业链,提高产业经济效益。”
据了解,企业将进一步推动甘蔗渣、秸秆等农业废弃物的能源化全产业链开发,联合科研机构攻关生物质能高效转化技术,形成“农业种植-能源生产-生态循环”的闭环模式,推动特色现代农业与绿色能源产业深度融合,为湛江产业绿色化转型提供可复制的实践样本。
编 辑: 夏红真
责 编: 于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