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刘彦冰:匠心为笔,书写青春答卷

通讯员 郑利强 《中国人大》全媒体记者 王博勋

来源: 《中国人大》杂志2025年第12期  浏览字号:
  刘彦冰 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 内蒙古北重集团防务事业部502车间数控车工
  装夹启动、给刀走线、测量验证……内蒙古北重集团防务事业部502车间内机器轰鸣,全国人大代表刘彦冰紧盯屏幕,熟练操作着面前的数控车床。
  “我们车间负责加工装备产品的火炮身管,这也是企业的核心技术之一。”刘彦冰向记者介绍,一根管有几十道工序,一多半的工序要在他所在的生产车间完成,每一道都必须精益求精。
  “包头有着浓厚的国防军工文化,我从小对军工事业充满崇敬。”大学期间,刘彦冰全心投入专业学习,获得了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数控车内蒙古选拔赛第二名的优异成绩。2017年,刘彦冰毕业后进入内蒙古北重集团。
  刘彦冰代表在车间工作。(代表供图)
  刚进厂时,刘彦冰便给自己定下“做最好的技术工人”的目标,争分夺秒“加速跑”,在产品质量、性能上下硬功夫。仅用3个月时间,他便做到了卡钳“一卡准”,进刀“一刀准”。
  “军工产品精度较量只在毫厘之间,失之毫厘,谬以千里。”2021年的一项工作任务,给刘彦冰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是一个国家重点科研项目,加工外圆直径近1米的复杂曲形工件,公差只有0.02毫米,相当于人体头发丝直径的四分之一,产品加工精度要求极高。为了攻克技术难题,刘彦冰和团队成员连续一周吃住在单位,通宵加工辅具,针对刀具路径计算出30多个重要基准点坐标。经过反复调试,最终在产品交检日期前一天顺利完成任务。
  几年间,刘彦冰从车间新人成长为公司最年轻的高级技师,并获得全国技术能手、内蒙古自治区五一劳动奖章等10余项荣誉。2023年1月16日,刘彦冰当选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这一天,他激动得一夜没睡。
  “产品要有好质量,工人必须有高技能;人大代表要履好职,必须练就过硬本领。”坚持“从现场来、到现场去”,刘彦冰积极参加各类视察、专题调研,并深入车间、班组、生产一线广泛听取意见。这些“原汁原味”的基层声音,成为刘彦冰履职的第一手材料。他也被大家亲切地称为“行走的民情记录本”。
  如何让更多产业工人能有“出彩”的机会,是刘彦冰一直关注的。2023年,针对工友们反映的“企业技能型人才晋升通道较为狭窄,职业发展受限”等问题,刘彦冰用半年时间,走访全国7所军工类高校、11所技工院校、5个军工制造企业了解情况,主持撰写了一份近4万字的专题调研报告,并在闭会期间提交了关于构建军工产业高技能人才自主培养体系的建议,引起相关部门重视。2024年1月,刘彦冰欣喜地看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七部门关于实施高技能领军人才培育计划的通知》中,明确提出努力培养造就更多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的战略部署,进一步扩大高技能人才数量规模,提升素质水平。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刘彦冰认为,人才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支撑。加强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加快建设一支宏大的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产业工人大军,具有重要意义。
  2024年,聚焦基层青年技术工人发展、智能制造领域人才断层等问题,刘彦冰提出加强“产业工匠”队伍建设的建议。2025年,围绕促进产教融合、密切校企合作,他从打通“学校教得好”和“企业用得上”的“最后一公里”,促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等方面提出建议。
  “成就大国重器,要求新时代产业工人必须紧跟发展前沿、提高创新能力。”为此,刘彦冰牵头组建了“青年匠心创新小组”,带动年轻职工参与产品攻关和工艺创新。近三年,他所在团队先后获得省部级技术革新奖10余项,带动单位新增各类技能人才50余人。
  “当人民的代表,就要为人民想事、办事。”刘彦冰信心坚定,“今后,我将充分发挥代表作用,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勇做科技创新尖兵,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编 辑: 刘冬
责 编: 于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