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李亚新:织梦成锦 履职为民
通讯员 王文琪 《中国人大》全媒体记者 张宝山
李亚新 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 山东冠星纺织集团有限公司车间运转主任
山东冠星纺织集团纺纱八厂车间里,机器轰鸣声中,一个灵巧的身影正穿梭在一排排纺纱机之间。她就是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优秀农民工、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李亚新。纤瘦的身材掩不住她雷厉风行的作风,工友们亲切地称她为“拼命三郎”,这个称号见证着她在纺织行业闯出的一片天地。
近日,在刚刚落幕的公司青年职工操作比武大赛上,李亚新带领的车间班组再次展现了过硬实力,一举包揽特等奖和一等奖两项殊荣。这个成绩不仅延续了她所在班组的优异表现,更彰显了这位纺织工匠的带班能力。

李亚新代表(左)在车间一线指导年轻工人操作技巧。摄影/洪祥
“性格外向的我,喜欢接受工作上的挑战。”1985年,李亚新出生在冠县的一个农民家庭,艰苦的农村生活磨砺了她不服输的坚韧性格。2003年,18岁的李亚新加入冠星纺织集团,成为前纺车间的一名并条值车工。
初入车间,闷热、噪声与棉絮扑面而来,李亚新却暗下决心:“既然选择,就不能退缩。”她每天提前到岗苦练技术,向师傅虚心求教。仅出徒一个月,便以“多练10倍”的狠劲报名公司考核,最终从新人中脱颖而出,成为“操作之星”。“成功是荣誉,失败也不丢人,我只是个肯拼的小女工。”她笑着回忆说。
正是凭借这股韧劲、拼劲和钻劲,3年后她成为公司最年轻的轮班工长,在这个岗位上一干就是12年,后来又成功竞聘车间副主任、运转主任,当初的“小女工”成长为获得山东省并条工技能大赛优秀奖、山东省富民兴鲁劳动奖章的“纺织匠人”。
扎根纺织一线22年,李亚新创新推行“跨工序轮岗工作法”,培养“一人多能”复合型人才,破解行业用工难题。面对智能化转型,她首创涵盖8个工序的全项操作法,培养大批技术骨干。其研发的“整排包卷换纱法”使换纱效率提升2倍,单班增产40公斤,用匠心智慧推动纺织技术革新。
“作为全国人大代表,我要多学习、多思考,认真履职尽责,不辜负信任和期望。”当选全国人大代表以来,李亚新积极走访调研、了解社情民意,7年提交26件建议,涉及纺织行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民生保障、乡村振兴等多个领域。
冠县是全国最大的灵芝种植基地,李亚新将履职目光投向特色农业。针对冠县灵芝产业“大而不强”的困境,她连续3年深入调研,先后提交“发展灵芝大健康产业”等系列建议。这些带着泥土气息的建议获农业农村部等部门积极回应,推动冠县灵芝入选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孢子粉跻身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目录。如今,当地灵芝种植规模突破万亩,年产量达1.5万吨,开发出孢子油、灵芝茶等40余种深加工产品,真正实现了从“卖原料”到“卖品牌”的转型升级。
李亚新还注重身边意见的收集,每月召开一次“出气会”,听取工友吐槽倾诉、了解群众急难愁盼。“冠县人口87万,却没有铁路客运,坐火车要跑到聊城或邯郸”;“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没有城市户口,不能就近上学”;“5G资费高”……7年来,李亚新通过这个平台,收集职工诉求137条,推动解决子女入学、老人就医等民生问题21项。有工友感慨:“十分钟倾诉会,解了多年心病。”
翻开李亚新的履职笔记,记录了一些发生在她身边的大事:邯济铁路开通冠县站;增开邯济铁路日间客运班次;5G资费下调,促成工信部持续精准降费;加强未成年人保护,完善网络游戏防沉迷系统……
“我的建议来自基层一线,要带着棉纱味。从车间到人民大会堂,变的是地方,不变的是责任。”李亚新说,将始终坚守初心,以创新实干诠释对工作的热爱,以履职担当践行对人民的承诺。
编 辑: 刘冬
责 编: 于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