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生态文明建设情况报告制的温州实践
人大监督是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人大监督工作是切实增强监督刚性和实效的必修课,也是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人大工作的应有之义。
近年来,浙江省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用好宪法赋予人大的监督权,实行正确监督、有效监督、依法监督,涌现出一批卓有特色、成效明显的创新做法和有益经验。“浙江人大”微信公众号推出“监督工作巡礼”栏目,集中展示我省各级人大围绕“盯住法”“管好钱”“把牢图”,创造性开展监督的生动实践。
4月22日,温州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七次会议听取并审议了市政府、市法院、市检察院关于2024年度全市生态文明建设情况的报告。

近年来,温州市人大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生态文明建设监督领域不断探索创新,通过一系列举措,进一步深化生态环境状况报告制度改革,全力构建全链条、立体式生态文明建设监督体系,为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范提供有力支持。
深化报告制度改革构建“6+2+N”监督体系
以制度改革为引领,温州市人大建立具有温州辨识度的生态文明建设情况报告制度,并推进市、县、乡三级全覆盖,推动环境状况报告制度在监督维度、主体、内容等方面实现全方位升级。
在报告主体层面,由原来的市政府拓展为“一府两院”,既推动政府切实压实环保主体责任,又促进法检两院输出环境资源司法保护创新成果及优化建议,构建权责明晰的监督责任链条,形成各方协同发力、共同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氛围。
在监督内容层面,精心构建“6+2+N”监督报告体系,将监督维度由生态环境单一领域,系统拓展至生态环保、生态安全、生态经济、生态生活、生态制度、生态文化六大核心领域,绘制出覆盖生态文明全要素的监督图谱。同步建立“必报清单”,把人大审议意见落实情况、环保督察问题整改进度等关键内容纳入刚性报告范畴,强化重点工作的监督闭环。
同时,立足温州民营经济活跃、山水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等特点,结合民意调查结果,建立“整体汇报+专题报告”双轨报告机制,把节能降碳、水环境治理、生态文化体系建设等工作列为今年的专项报告内容,既实现了生态文明建设全周期管理,又强化了重点领域靶向监督,更凸显了温州区域特色,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人大监督提供了温州样本。
优化实效监督路径打好闭环监督“组合拳”
以提升实效为目标,温州市人大聚焦生态文明建设监督领域,多维度优化监督路径,完善监督机制体系,全面提升监督的精准度和实效性。
深化人大监督评价机制,因地制宜确定包含37项生态文明建设核心指标的量化评价体系作为人大监督“量尺”,通过历年同比变化、目标任务完成率、上级要求达标率情况等数据,直观呈现生态文明建设成效,确保委员代表审议能够“看懂、审清、督准”,推进人大监督从宏观到微观、从定性到定量、从模糊到精准的转变。

切实做好监督“后半篇文章”,推进审议意见“清单化”,整合会议审议、基层调研、代表建议、民意反馈等多方信息,形成靶向明确的八大问题清单,实行“整改销号—效果评估—回访检查”闭环管理,确保审议意见的落实有头有尾、善始善终,让人大监督“掷地有声”。
同时,工作方案中明确,明年将对审议意见落实情况和问题清单整改情况开展“回头看”,对于虚假整改、屡改未决的突出问题,将视情况启动质询或特定问题调查程序,以刚性问责倒逼责任落实,形成以制度管长远、以机制促落实的生态文明建设监督新格局。
搭建协同监督网络纵深推进“四督联动”机制
以“四督联动”为抓手,温州市人大积极推动人大监督与纪检监察监督、审计监督、行业部门监督、社会监督实现优势互补、协同发力。
深入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邀请人大代表参与监督全流程。同时,进一步拓宽代表群众参与渠道,依托“人大代表履职综合应用”数字平台开展问卷测评,以代表联络站为依托,广泛收集社会各界意见,从上千条民意反馈中筛选出71条高质量建议,精准交办给11个责任部门进行自查整改,推动社会监督成果转化为实际治理效能。
建立温州市人大生态文明建设监督和审计监督协同联动机制,助力人大监督和审计监督深度融合,从监督过程协同、信息资源共享、问题整改联督、成果运用转化等四个维度开展协同联动,共同助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突出问题解决。
重视发挥行业部门专业力量作用,通过部门走访、协同调研、数字贯通、专家座谈、专题研讨等多种方式,整合各方资源,打造专业化监督矩阵,进一步提升人大监督工作的专业性。
此外,审议意见、重点问题清单等监督成果同步移送纪检监察机关备案,实现监督成果向执纪问责的转化,推动监督效能从“柔性建议”向“刚性问责”提升。
编 辑: 夏红真
责 编: 于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