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蜀江水碧蜀山青

——2025年中华环保世纪行走进四川纪实

《中国人大》全媒体记者 徐航

来源: 《中国人大》杂志2025年第12期  浏览字号:
  从青藏高原翻腾而下的金沙江,与涓涓细流汇聚而成的岷江在四川交汇,长江之名由此而始。山高谷深,林木蓊郁,塑造了“两岸青山相对出”的苍莽;大江大河,奔涌不息,造就了“唯见长江天际流”的壮阔。
  四川是长江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地,面积约占长江经济带总面积的1/4,境内大小河流8596条、湖泊417个,96.6%的水系汇于长江。同时,四川还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地区,林地面积3.81亿亩,森林资源丰富多样,拥有大熊猫、川金丝猴、油樟等多种珍稀野生动、植物,肩负着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使命。
  6月8日至12日,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牵头组织的中华环保世纪行2025年宣传活动在四川举行。今年宣传活动的主题是“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本刊记者跟随采访团赴成都、泸州和宜宾,实地探访四川贯彻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方针,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守护“一江清水向东流”的生动实践。
  协同:共奏赤水河保护“绿色和弦”
  地处四川盆地东南的泸州市古蔺县,古木参天,郁郁葱葱;向东是黔北群山,千岩万壑,云雾缭绕;西南是云贵高原,崇山峻岭,壁立千仞。在重峦叠嶂间,赤水河涌出深峡、逶迤前行,裹挟着赤红的砂岩,飞扑注入长江怀抱。
  作为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和珍稀特有鱼类的栖息地,赤水河是生态河、美景河。然而,过去一段时期,随着快速推进的工业化、城镇化,赤水河“病”了:水量急剧减少,水质一度出现恶化。加之赤水河位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治理形势十分严峻。多年来,虽然云贵川三省均在赤水河流域保护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分河而治”带来的流域管理难题仍然较为突出。
  “2019年以来,泸州市人大常委会积极响应国家流域治理战略,深度参与共同立法,为《关于加强赤水河流域共同保护的决定》和《四川省赤水河流域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的制定实施提供了重要支持。”泸州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副主任孙谋向本刊记者介绍,在《条例》制定过程中,泸州市人大常委会积极参与立法前期调研和起草工作,多次组织座谈会,邀请泸州市各级人大代表、基层负责人等多方针对《条例(草案)》内容,结合本地实际提出意见建议。特别是在强化跨省联合执法机制,禁止赤水河干流岸线一公里范围内新建垃圾填埋场、化工园区、化工项目等方面,积极为完善立法内容建言献策。
  从2020年6月,在全国人大环资委、常委会法工委指导下,四川会同贵州、云南开展共同立法,到历经近一年的征求意见、修改,2021年7月1日,云贵川三省的共同决定和条例同步实施,真正实现了一水连三地、一法“治”三省。
  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关于加强赤水河流域共同保护的决定》和《四川省赤水河流域保护条例》实施后,泸州市人大常委会行使重大事项决定权,及时作出《关于促进和保障长江流域禁捕工作的决定》,为落实“决定+条例”有关规定提供地方依据;古蔺县开展全域化整治,关闭退出66座小水电站,清理关闭17个码头、32家散乱污石材加工厂,完成废弃露天矿山生态修复。
  紧邻赤水河畔的工厂,一条长达33公里的管道蜿蜒盘桓。吴家沟污水处理站运营负责人张少川说:“《条例》明确规定,禁止向水体排放、倾倒工业废渣、垃圾或者其他废弃物。我们架设了33公里的管道,确保污水符合排放标准,保护生态环境。”
  目前,赤水河干流国控断面水质全部达到Ⅱ类标准,消失多年的鳗鲡、胭脂鱼在碧波中重现身姿,鱼翔浅底。
  记者了解到,泸州市人大常委会已将泸州市红军长征四渡赤水红色资源保护条例作为立法预调研项目列入立法计划。未来,这条曾经目睹红军“四渡赤水”、见证生态“共同立法”的河流,将赓续红色血脉、保护绿色生态、发展特色产业,走出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治理:打响碧水保卫战
  黄龙溪国考断面是成都市锦江出境断面。曾经,餐饮污水、生活污水、养殖污水等污水排放,致使黄龙溪断面水质常年处于劣Ⅴ类,一度成为锦江生态治理的一块“心病”。
  因水而生、因水而兴的成都,迫切期盼法治力量保护水资源、改善水环境、修复水生态。
  “自立法法修改以来,成都市人大常委会紧紧抓住生态环保这个‘牛鼻子’,发挥地方立法对城市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引领、推动作用。”成都人大法制委主任委员陈建春对记者说,为助力打好碧水保卫战,市人大常委会陆续制定、修改《成都市都江堰灌区保护条例》、《成都市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成都市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条例》、《成都市水污染防治条例》等多部地方性法规,构成了水体保护的法治“矩阵”。
  法贵必行。在法治引领下,各部门持续加强治理措施。锦江流域水质优良率由2016年的69%提升至100%。截至2025年4月,锦江黄龙溪国考断面水质已连续59个月保持在Ⅲ类及以上。
  当滔滔岷江因都江堰被驯化为造福万民的清流,锦江波光里荡漾的不仅是古堰晨昏,更是天府之国向未来舒展的画卷。
  沿岷江而下,长江干流“零公里”处岸绿水清。宜宾市叙州区渔政巡护队员梁多岗正在三江口长江公园岸边仔细查看是否有垂钓、捕捞行为。
  在长江边捕了20多年鱼,“江娃子”梁多岗自小就与长江为伴,对长江有深厚感情。“以前,我们在江中经常能看到多种大鱼。后来,我们的渔网网眼越来越小,打上来的还都是小鱼,有时候一网都捞不上几条鱼,大鱼已经很少见咯。”
  实施“十年禁渔”之前,长江流域渔业资源急剧衰退趋势显著,全流域几乎都面临“资源越捕越少、生态越捕越糟、渔民越捕越穷”的窘境。2020年1月,长江“十年禁渔”开始实施。次年,我国第一部流域性法律——长江保护法正式实施。据四川省农业农村厅数据,长江“十年禁渔”共计退捕上岸渔船11.1万艘、涉及渔民23.1万人。
  “看到长江里面的鱼儿越来越少了,我也愿意出一份力,保护好长江生态。”弃了船、上了岸,梁多岗选择成为一名渔政巡护队员。
  在叙州区,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长度达134公里,保护区内需严格做到全年禁渔。此外,叙州区还有着300多条天然河道,这些水域也需要开展渔政巡查。为弥补人员不足,47组在线视频监控系统还在叙州区长江沿岸织起一套严密的禁渔防护网。下网、钓鱼等行为都会被系统识别并通过平台发出警报,实现全天候监控。
  目前,长江宜宾段鱼类种群监测数量由2022年的67种增加至2024年的92种。看到鱼类变多、大鱼更大,梁多岗笑容满面:“巴适得很咧。”
  引领:激发有“竹”意的绿色动能
  “此处乃竹乡,春笋满山谷。”宜宾静谧的山谷深处,334万亩竹林汇聚成茫茫竹海,恰如镶嵌在蜀南的一颗绿宝石。
  竹制品生产能耗与碳排放远低于塑料,凭借可再生、速成材、固碳强、能降解等优点,竹子成为替代塑料的“天选之材”。依托485种丰富的竹种资源,宜宾发展出43家“以竹代塑”制造企业,竹浆年产能43万吨,占全国的14%;竹浆模塑年产能12万吨,占全国的23%。“竹浆纸一体化”、“竹浆一次性餐具”、“竹原纤维汽车内饰材料”等特色产业蓬勃兴起。竹产业综合产值从2018年的185亿元飙升至2024年的420亿元,带动15万人就业,农户年均增收3200元。
  为助力宜宾加快建设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先行区,2024年11月,宜宾市人大常委会通过《关于加快推进“以竹代塑”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决定》明确,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以点带面、有序推进原则,实施重点场景替代和产销对接促进两大行动,推动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决定》出台前,宜宾市人大常委会赴全市各区县进行大量调研,了解当地在竹资源与竹产业方面的优势。”宜宾市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研究室主任龙永忠指出,《决定》的出台既有利于保护好宜宾生态环境,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又契合宜宾竹产业发展实际,为“以竹代塑”按下“快进键”。“《决定》出台后,宜宾市人大常委会切实加强对‘以竹代塑’的宣传,通过开展执法检查推动《决定》落实,并积极发挥好人大代表在‘以竹代塑’领域的带头作用,抓在经常、融入日常,让更多群众了解、参与‘以竹代塑’行动。”
  丝丝缕缕的竹条相互缠绕,成为玻璃杯保护套;竹制果盘精致小巧,隐约传来水果甜香和竹子清香;竹筐轻盈便捷,具有良好的透气性和防潮性……根根竹条,在四川省人大代表、长宁县竹编技艺第五代传承人万登贵的巧手翻飞下,成为了一件件竹制生活用品。
  从小与竹子打交道,万登贵绝大部分时间都在制作工艺品。《决定》出台后,生活用品的订单日渐增多。“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以竹代塑’不只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践行生态环保理念迈出的关键一步。乘着‘以竹代塑’的东风,我将发挥人大代表作用,让竹编这项非遗技术代代相传。相信在国家‘以竹代塑’的政策号召下,竹产业的发展也将越来越壮大。”
  一竿翠竹,绿了生态,活了经济。到2027年,宜宾将打造“以竹代塑”应用场景2000个,大力推动“以竹代塑”产品进机关、进校园、进社区,通过“以竹代塑”产品的应用替代,逐步减少塑料污染,使绿色消费理念深入人心,为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助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注入更澎湃的绿色动能。
编 辑: 刘冬
责 编: 于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