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晋宁区:人大代表以“家访”深化“两个联系”
密切国家机关同人大代表的联系,密切人大代表同人民群众的联系,是做好代表工作、发挥代表作用的重要举措。新修改的代表法,进一步拓展和深化了“两个联系”制度机制,支持和保障代表当好党和国家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为新时代代表工作提供了更坚实的法律保障和指引。
昆明市晋宁区人大常委会深刻领会中央人大工作会议关于“密切代表同人民群众联系”的核心要义,创新提出并实施“家访”机制。三年多来,以“三个坚持”夯实根基,通过常委会组成人员家访代表、代表家访选民的双向互动,深入落实推进“两个联系”,让制度优势在基层焕发蓬勃生机。

坚持机制创新 架起民意直通“连心桥”
晋宁区人大常委会自2022年初提出并实施“家访”制度以来,组织全区204名区人大代表通过“三定三包”(定片区、定频次、定责任,包走访、包协调、包反馈),累计走访代表和选民8147户,收集民意民智8182件,现场答复或及时处理4739件,推动解决了一大批民生实事。
老百姓的所思所盼通过“家访”这座桥梁及时传递给代表,促使代表为民代言更加精准有效。晋城代表小组李水莲代表在“家访”中收集到福安背米寺与秧田中间的一条排水沟长期淤堵,雨季经常造成农田被淹的问题,努力争取到上级资金对排水沟进行了修缮。昆阳代表小组刘晓强代表在“家访”中发现路口摆放的垃圾桶既占用公共车位,又遮挡右转车辆驾驶人员视线,存在安全隐患的问题,及时协调区城管局对垃圾桶摆放位置作出调整。双河代表小组金海代表在“家访”中获知双河厂村小组在雨季人饮水浑浊后,及时向乡政府进行了反映,通过修建过滤池和建设供水管网,有效缓解了水质浑浊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使得群众纷纷点赞“家访”访到了心坎上。
坚持问题导向 织密民生诉求“解决网”
晋宁区人大常委会以“家访”为抓手,认真落实“两个联系”,建立起来的“建单—交单—清单”三单工作法将问题分类处置,力促小事当日能办、大事限时能结、难事协同能推。
李春富代表在“家访”中获知因菜地排水沟堵塞导致20多户农户菜地被淹的问题。当天就组织人手对排水沟进行了清挖,疏通了沟渠。阮永华代表在“家访”中,收集到农村通信电缆乱拉乱接现象严重的问题,及时反馈给了人大晋城街道工委,后交街道办研究处理。在街道办的努力下,第二日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和晋城供电所等单位就统筹完成了乱象整治。朱晓萍代表在“家访”中获知村中老人希望开通公交车,解决出行难问题后,通过进一步调研,形成代表建议提交区政府有关部门办理。最终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开通了此段公交车。朱晓萍代表说:“能为民解忧,我感到无比自豪。老百姓脸上的笑容,是对我最大的认可。”这一件件、一桩桩民生“小事”,印证了“脚底沾泥,心中才有底”的朴素真理。

坚持群众路线 激活基层治理“源头水”
“家访”不仅是听民声,更是聚民智。在晋城街道钟贵村修缮村内机耕路问题中,由于集体资金有限,是先修路还是先干其他的,村民们产生了争议。李豹代表通过多次“家访”收集村民建议80余条,分析出村里依赖农业种植收入的群体依然占比85%以上,将集体资金优先用于修缮机耕路和沟渠的民意呼声最高,最终建议村里先修路。目前,机耕路全线硬化,排水沟同步贯通。由于该项目充分征求民情民意,在该项目施工过程中,很多村民自愿拆除大棚,看守房,移除地面设施。实现“零补偿,零矛盾”。实践证明,“坐在同一条板凳上,才能缩短心与心的距离”。
“家访”制度的推行,让晋宁区实现了区人大代表履职从“选民找代表”向“代表主动找选民”的转变,从“零散履职”向“系统服务”的升级,确保了民意渠道全天候畅通、代表作用全周期发挥,代表履职积极性和履职质效得到持续提升,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注入了持久活力。
编 辑: 张峻铭
责 编: 于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