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上海杨浦区:大学路上这场“议事”人人畅所欲言
7月9日下午2点半,杨浦区大学路,上海五角场创新创业学院的一间会议室里,职业各异、年龄不同的上百号人坐在一起,就同一个话题展开讨论:“大学的城市 城市的大学”何以无界?
这是杨浦区人大常委会组织的“人人议事厅”活动。到场的有高校师生、社区居民、创业园负责人、企业家、人大代表……大家随时举手,畅所欲言。

“我们放眼全球,很多好的创投型公司都靠近大学,而且希望随时可以和大学无缝交流。”邦思迈谈判沟通研究院院长潘黎认为,反过来,大学也非常需要企业在旁边,帮助学生就业、进行科研成果转化,“打造一种无界融合的生态,对城市、大学、企业,都很有好处”。
在杨浦区,有包括复旦大学、同济大学等在内的10余所知名高校,分布在五角场街道、四平路街道、长白新村街道等不同区位,18万名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与城区发展、社区生活紧密相连。走在大学路上,很难分清谁是学生、谁是居民、谁是企业职工,这是否已经形成“完全开放、无缝交流”的态势了呢?
“马路上你碰到一个人,你会拉着他跟他一起聊一聊,碰撞一下思维吗?别人可能觉得你在骚扰他。”一位街道负责人说,交流一定需要平台,让大家能够坐在一起,围绕一个话题一起“聊一聊”,“才能一起碰撞出火花,让梦想发芽”。
对很多创业者来说,大学科技园,就是这样的平台,承担起了“破界”的重要作用。

上海济声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程思睿还是同济大学的在校研究生,他讲起自己的创业经历,首先提到的就是同济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对他的支持,“我们有实验室的成果,但不懂什么是创业,如果没有这些场地、资金的前期指导,可能也就直接毕业找工作了”。
这是“跨界”成功的经验,也有人提出如今仍然存在的难点。
“很多老师会觉得自己的科研成果很宝贵,需要转移转化的时候,价格不能卖低了。”另一位企业负责人讲起学校里科研成果走向社会时的情景。他说,对投资者来说,投的是真金白银,也很谨慎,两边信息有时不对称,“缺少一个撮合的人,给双方牵手,导致大量发明专利还是躺在那里”。
讨论正酣时,上海启迪创业孵化器有限公司董事长韩威按捺不住站起身发言。
“现在的科技创新一定是硬科技成果的创新,这些成果转化最大的问题在于商业化。”韩威说,论技术,老师比谁都专业,但面对“客户在哪里”“技术怎么变成商品”“怎么产业化”“销售策略是什么”这些问题,不一定能够有答案。
在她看来,大学是创新的源头,但一定要有生态,要有金融机构的投入,有知识产权、财税顾问、法律顾问等科技服务机构,“还要有科技园区、孵化器这些‘催化剂’,才能让这些要素更多从物理反应变成化学反应”。
“要起化学反应,需要有科创要素的浓度、人才的密度以及丰富度,需要多样性,还需要大学校区、企业园区、居民社区的联动。”上海社科院城市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吴璟桉说,在这些的基础上,还需要有政策和机制的支持,“比如既懂技术又懂商业的复合型人才,是不是有一些机制去认定他?”
“创新和创业是有差异的,大学和城市,虽无界,但有分工。”潘黎说,大学是创新基地,可能很多非常基础的研究没有办法产业化,但这是其责任,大学去负责创新,而城市更多去负责创业,“缺的是能够连接和懂得这当中思维、系统的一群人才”。
在他看来,大学与城市最大的界限不是学校的围墙,而是思维方式,需要有人能够在产业界需求和学校需求间双向沟通,需要形成磋商机制、议价机制、交易机制,让双方互相理解。
……
两个小时过去,在众人的讨论中,关于城市与大学,一些问题有了答案,又冒出了一些新的思考。但在这场“人人都是参与者,都是发言人,也都是聆听者、思考者、行动者”的议事活动中,涌现出的智慧或将埋下更多种子,给未来更多的创新与创造带来启发。
编 辑: 张峻铭
责 编: 于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