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庄严发“问”真问敢问 问到点上
坦诚作“答”不推不避 答出实招

——西安市人大常委会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专题询问侧记

来源: “西安人大”微信公众号  浏览字号:
  “有啥实招破解科技成果转化的瓶颈?”“高校还有部分科研成果在长期‘沉睡’,这个问题咋解决?”“培育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方面,接下来准备怎么干?”“如何解决中小型科技企业融资难问题?”
  ……
  这些直截了当的提问,来自市十七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五次会议专题询问现场。
市十七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五次会议联组会议现场
  西安科教资源丰富,高校、科研院所多,科研人员多,是城市亮眼的标签之一。如何让科技创新资源优势转化为创新驱动的产业胜势,让科技创新“关键变量”转变为高质量发展“最大增量”,是西安追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棋眼”之谋。
  询问会上,10名常委会委员开门见山、直击问题,向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地方金融管理局、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审计局、市市场监管局7个部门负责人现场提问,并就应询情况进行满意度测评,一问一答间共谋科技成果转化良策。
  摸清实情 靶向监督
  问就问到“点子”上
  “聚焦西安市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开展专题询问,目的在于凝聚各方智慧,深挖制约科技成果转化的堵点痛点,共商破解之策、回应社会关切。”询问之初,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李宁君开宗明义。
  询问能否达到效果,抓准问题的症结至关重要。为确保真正问出社会关切,市人大常委会在筹备这场“考试”上做足了功课。
  选题想选准调研必须看得深。询问前,市人大常委会组织委员和市人大代表,深入长安先导产业创新中心、未央科技成果转化基地以及科技企业,详细了解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和服务体系建设、企业科技成果转化、校地融合等工作情况,安排相关人员赴宁波、常州等地考察,学习兄弟城市经验。市人大教科文卫委召开市政府相关部门座谈会,走访27家高校院所、科技企业、技术转移机构听取意见建议。委员和人大代表摸实情、查问题、找症结,一切为了专题询问问在“点子”上。
  近年来,全市以西安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为统领,不断深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机制改革,强化政策支持、加强转化平台建设、优化转化服务体系,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2024年,西安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5.56%,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230.96亿元、增长9.3%;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81.27件、增长14.9%,技术合同成交额超过4500亿元、增长15.3%,获批知识产权“双示范”城市,荣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励30项、居全国第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全球创新指数排名提升至第18位……
  成绩有目共睹,问题也在询问现场提出。统筹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合力不足、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不强、转化平台和科技金融支撑不够、转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只有解决这些制约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问题,才能充分发挥西安科教优势,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切实走好依靠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之路,让“新引擎”澎湃“新动能”。
  找准切口 为民发问
  聚焦问题谋良策
  一问一答,有来有往,委员问出了社会关注,部门答出了干货实招。
  “作为市委科技委办公室和西安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专班办公室,如何破解科技成果转化的瓶颈,提高科技成果就地转化率?”黄瑜晖委员率先提问。
  市科技局局长陈默坦诚作答:“在统筹全市创新资源和产业资源方面,我们会不遗余力,将进一步扩大‘三项改革’政策适用范围,比如支持全市医疗卫生机构、国有企业等开展相关试点工作,推动市级科技计划项目优化升级,加大‘揭榜挂帅’‘赛马制’项目实施力度,以产业需求为导向,推动全市各类创新主体开展有组织科研。”
  一问不够、继续追问。“作为‘科技红娘’,技术经理人在推动科技与产业‘牵手’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针对西安市技术经理人规模和专业化水平不够高的问题,科技局将采取什么措施解决?”王晓红委员问道。
  陈默继续回答,“将支持组建技术转移联盟,加强机构、经理人队伍的联合,形成‘技术研发—概念验证—中试熟化—产业落地—资本跟进’的全链条协同网络,鼓励高校院所、企事业单位联动技术转移机构,设置专职技术经理人岗位,构建经理人培养体系。”
  询问现场,委员精准发问,整个询问过程严谨规范、不走过场。“我们问就要问到社会最关注的难点、痛点,问疑惑、问要害、问责任,直奔主题、绝不遮遮掩掩。”王芳委员表示。
  “企业融资难是制约其发展的瓶颈,这问题咋解决?”耿占军委员发问,市地方金融管理局局长王丽回答,“金融局加快落地一揽子金融政策,西安作为金融资产投资公司股权投资和境外合格投资人试点,合作基金正陆续落地,下一步将实施硬科技企业金融助力工程,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单项冠军企业、研发类功能型总部企业快速成长。”
  “西安市拥有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22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72家,将采取哪些具体举措,充分发挥制造业单项冠军和专精特新企业的引领作用,进一步强链、补链、延链,健全西安市工业领域产业链?”李美芳委员提问。
  作为应询人,市工信局副局长刘婷回答道,市工信局将持续加大企业梯度培育力度,构建从“创新型中小企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单项冠军企业”的梯度培育体系,强化政策牵引和创新资源供给,实施分级分类培育。并支持“链主”企业带动上下游实施数字化改造,推动数字化转型和新型技改在商业航天、无人机、新材料等具有技术主导权的产业领域内全覆盖。
  专题询问重点在“问”、关键在“答”。每个问题都有数据、有案例、有思考,精准到位,部门负责人应询紧扣问题、客观作答,“说思路”“出真招”,答得充分、答得坦诚。
  跟踪督办 同题共答
  力求实效解难题
  专题询问成效如何,关键在于落实,推动各方共同解决问题、改进工作,让企业和群众切身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变化。
  “各位委员提出的问题都切中要害,直达核心,是政府工作的重点、难点和薄弱环节,我们要全盘认领、全面落实、全方位整改提升。下一步将聚焦重点,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同时立足长远,深化改革,凝聚合力,全面优化科技成果转化生态,推动西安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上开辟新路径。”副市长牛恺现场表态。
  问题回答得是否让人满意?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部分人大代表和列席人员对应询情况进行现场测评,测评结果当场通报。
  将近2个小时的询问,一个个开门见山的问题、一句句坦诚应答的话语,人大履行监督权问出了思路、办法和举措,政府对抓好落实、改进工作展现出了态度、决心和承诺,这一场“双向奔赴”的专题询问,是人大与政府同频共振、同题共答,探求科技成果转化发展良策的一次生动实践。
  专题询问后,市人大常委会将对专题询问涉及的问题列出重点交办清单,建立审议意见交办台账,反馈市政府及相关部门进行研究处理,并逐项对照督办,紧抓不放、跟踪检查,持续追踪,做实“问后功课”,切实把专题询问成果转化为改进工作的实际成效,为西安市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新动能。 
编 辑: 张峻铭
责 编: 于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