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吉列子日:让大山深处的“富裕路”越来越宽广
《中国人大》全媒体记者 舒颖
吉列子日 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布拖县阿布洛哈村党支部书记
阿布洛哈,在彝语中意为“人迹罕至之地”。以此命名的村庄,坐落于距四川省大凉山布拖县城60公里的金沙江畔西溪河峡谷深处,三面环绕海拔3000多米的群山,一面朝江临崖,平均海拔1000米。
“以前,村民们出村只有两条路:一条是沿着羊肠山路爬崖壁,另一条需要坐溜索过河。”全国人大代表、阿布洛哈村党支部书记吉列子日回想起儿时村里的情景,仍然心有余悸,“小时候,我们村里没有小学,只能通过溜索去隔壁村上学;一碰到暴雨,水位上涨快要淹没锁链时,会非常恐惧。”
1995年出生的吉列子日,是走出阿布洛哈村的第一位大学生。2017年,在村民们的殷切期盼和父亲的大力支持下,吉列子日辞去西昌市的稳定工作,回到了这个深山小村。“起初,为了给村子做一个全面规划,我凌晨四点多起床,带着村委会的两位成员整整爬了一座山,跑到对面一个最高的山坡上,才拍到最重要的村庄全景图,最后回到村子都晚上十点多了。”吉列子日说,那天晚上,他看着照片作了很多设想,但最终意识到“路不通,一切都是空想”。

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期间,吉列子日代表在驻地房间阅读会议文件。摄影/舒颖
历史性的改变,发生在2020年。当年6月,作为全国最后一个通公路的建制村,阿布洛哈村全村贯通公路,并开通了乡村客运班线,实现车路双通。
“出行路”打通了,如何进一步拓宽“富裕路”成为吉列子日的“心头大事”。由于气候、土壤等原因,阿布洛哈村的自然条件十分有限。“我们一直在寻找经济价值更高的农作物。”在与农业专家进行多次考察和商议后,吉列子日决定带动村民种植脐橙。“没干过,不敢干”,这是不少村民听到他的想法后的第一反应。
“要发展,必须勇敢踏出第一步。”吉列子日和村干部们顶住压力,通过土地流转,开始产业变革的初尝试。“三年汗水浇贫瘠,今荒芜山头脐橙成林。”前不久,吉列子日在朋友圈“晒”出了阿布洛哈村的脐橙园区——从最开始的50亩到现在的350亩,连年丰收的脐橙,第一次让玉米以外的农产品成为阿布洛哈村的产业“主角”。
除了脐橙,吉列子日还带领村民们利用本地资源,种植小米芭蕉、白魔芋、青花椒等特色作物;采用“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农户”模式,养殖了600多只黑山羊和80头牛,让大家的收入渠道更加多元。
顺着公路,村里的农特产品大步“迈出去”,外面的游客和各类文旅资源也逐步“走进来”。“我们那儿处处山明水秀,冬天没有冰雪、夏日没有高温,是特别适合康养的‘世外桃源’。”据吉列子日介绍,这些年,阿布洛哈村也在积极探索农旅融合发展模式,引进相关企业开展文旅合作,建成了星空营地、彝家集市、心愿广场等农文旅打卡点,吸引了一拨拨游客。“把村子打造成布拖县的农文旅第一村,是我们大家共同的目标。”吉列子日信心满满地说。
当选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后,吉列子日结合本职工作,自然而然地将关注重点聚焦于乡村振兴、民族地区发展等话题。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五年过渡期的最后一年。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吉列子日提出了在过渡期后继续加大对民族地区特色产业支持力度的建议。
为了“雕琢”好这件建议,过去一年,吉列子日走访了凉山彝族自治州多个县乡的特色农业基地、民族文化手工作坊等,与当地的农户、手工艺人、旅游从业者、企业负责人等开展深入交流,查阅了大量关于民族地区产业发展的资料和数据。
“以凉山彝族自治州为例,尽管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民族文化,但受限于基础设施薄弱、产业链不完善等因素,产业发展水平相对滞后。”吉列子日告诉记者,他希望通过这件建议,推动解决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发展缺乏资金支持、产业链不完整、产业附加值低等问题,实现民族地区产业优化升级,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和群众增收。
编 辑: 刘冬
责 编: 于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