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徐凤秋:泥土地里走出的画家
《中国人大》全媒体记者 王博勋
徐凤秋 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 山东省菏泽市巨野县董官屯镇张街村村民、巨野县鲁西书画院院长
“工笔牡丹画讲究以线立形,以形达意,线条的自然流动和内容的诗情画意相融合……”取笔、蘸墨,徐凤秋一手同持色笔、水笔两支笔,笔墨游走之间,一朵朵雍容华贵的牡丹在宣纸上绽放开来。
山东省菏泽市素有“中国牡丹之都”的美誉,巨野县被称作“中国农民绘画之乡”、“中国工笔画之乡”。在鲁西书画院,徐凤秋正手把手指导学员作画。望着眼前的学员们,她总是回想起30多年前骑自行车去县城学画的自己。

徐凤秋代表(右)在鲁西书画院指导农民画师绘制工笔牡丹画。摄影/王博勋
徐凤秋出生于农村,成为画家一直是她心中遥不可及的一个梦。因家境贫寒,还没读完初中她就辍学了。但徐凤秋没有放弃梦想,17岁开始从事艰苦的瓷砖壁画工作。
“作为一名农民,想走出一条不同寻常的人生路。”20世纪90年代初,全县工艺美术事业蓬勃发展。瞅准机会,徐凤秋报名参加县美术公司培训,骑自行车20多公里去学画,每周只能回家一次。直到今天,年幼的儿子在车后大哭追赶的身影,仍深深刻在她的心中。
“我那时候就想,如果能在家门口学画,该有多好。”徐凤秋咬牙坚持,寒冬酷暑,终年不辍,绘画功底日渐深厚。学成回乡,她看到村里的留守妇女、残疾人因为没有合适的就业机会而闲在家里。“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徐凤秋萌生了建立画院免费收徒传艺的想法。
2003年,在巨野县党委和政府的支持下,徐凤秋创办了鲁西书画院,给当地留守妇女、农民、残疾人免费提供工笔画技能培训,并为有需要的学员免费提供住宿。
“鲁西书画院的大门永远敞开,只要学员热爱绘画,我们就会毫无保留地免费培训。”在徐凤秋心中,绘画艺术不应有门槛,每个人都应该有追求艺术梦想的平等机会。
农忙扛锄头,闲时拿画笔。如今,画院已累计免费培养了6000余名书画人才,带动7000余人就业,其中包括200余名残疾人和众多农村宝妈。为了打开销量,徐凤秋担任起“艺术经纪人”,带着作品四处奔走、对接市场。农民画师平均月收入在3000元以上,远高于外出务工收入的平均水平,技艺突出的画师月收入过万元。村民们在她的帮助下拿起画笔,在家门口吃上了“文化饭”。
“现在,我们让生活变成了艺术。”在张街村,家家户户的围墙上都装点着绚丽多姿的牡丹。一幅幅画作,让文明的清风吹进村庄的每一个角落。
从农民画师到省级工笔牡丹画代表性非遗传承人,再到全国人大代表,徐凤秋感到“履职的平台越大,责任越重”。在她看来,艺术来源于生活,只有不断创新、打磨,才能绘就佳品。当人大代表也是一样,履职必须脚踏实地、精益求精。
如何用翰墨丹青助力乡村振兴建设,是徐凤秋最为关注的。过去一年,她前往潍坊、菏泽、聊城等地,开展调研交流、座谈活动90余次。每到一处,徐凤秋都与当地村民互动交流,普及工笔画知识,吸引更多人投身文化产业。同时,她还派驻画师团队开展帮扶培训。
调研中,徐凤秋发现,当前文旅产业面临区域发展不平衡、基础设施不完善等问题。文化艺术领域仍存在人才梯队建设不完善、画师画匠特质突出但作品创新性不足等局限。全国人代会上,她提出关于支持农村绘画产业促进乡村振兴等建议,希望从国家层面建立农民书画人才支撑体系,设立国家文旅发展专项基金,推动文旅产业与农业、工业、体育等产业深度融合。
爱乡村,更爱乡人。徐凤秋正带动更多身边人拿起画笔奔富路,推动乡亲们实现“艺术创收+精神富足”的双向提升。2024年,巨野县书画产业综合产值高达45亿元,已成为致富一方百姓的绿色产业。
“我将继续带着情感履职,带着责任履职,带着使命履职,以特色产业助力乡村振兴建设,和乡亲们一起画出和美乡村好图景!”望向远方,徐凤秋眼神坚定。
编 辑: 刘冬
责 编: 于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