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毕利霞:科技“稻”路宽 村民丰收足

《中国人大》全媒体记者 徐航

来源: 《中国人大》杂志2025年第11期  浏览字号:
  毕利霞 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 监利市精华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
  长江与其最长支流汉江在中部交汇,润泽出广袤、丰饶的“鱼米之乡”——江汉平原。每年全国人代会前夕,这里都会迎来春耕备耕的关键期。在湖北省荆州市监利市黄歇口镇兴华智慧农场的人大代表联络站,全国人大代表、监利市精华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毕利霞都会详细了解乡亲们的种粮计划,倾听他们在种粮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征求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人大代表联络站为我们履职提供了便利的平台。通过走访、街访、调研、接待选民等多种形式的活动,我能将基层老百姓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需求带到人民大会堂。”
  帮助农民多种粮、种好粮——从2009年投身农业领域起,这是毕利霞一直以来秉持的信念。
  “以往农民都是靠天吃饭,一遇恶劣天气,歉收情况时有发生。”与身边的村民一道,毕利霞在四季轮转的耕耘中寻找答案。她认为,不仅要种好田,更要“慧”种田。
  “科技创新赋能传统农业,提升农业生产效率,才能让稻谷越来越饱满、农民的口袋越来越富足。”毕利霞所在的合作社引进数字农业管理系统和三位一体合作模式,将传统农业转向数字农业,通过北斗导航、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构建可视化和数字化系统,实现水稻生产全过程智能化,打造水稻智慧农场。“数字化的管理系统,无人驾驶的农机装备,还有智能温控大棚等,将合作社的服务能力和科技应用水平推向了更高的水平,也让种田越来越轻松。”
  智能育秧大棚取代传统大棚,让秧苗成活率提升10%;无人驾驶系统让手机变成了“新农具”,一个人同时控制5台机器变成现实……自从插上科技的“翅膀”,村民也不用担心土地撂荒等粮食安全问题了。
  稻花香里说丰年。2024年,合作社的水稻种植面积达到2625亩,总产量350万斤,带动农户种植优质稻2万亩,增效540万元,完成社会化服务12万亩次,帮助农户节本增收1080万元。
  帮助农民多种粮、种好粮,是毕利霞代表投身农业领域以来的信念。(代表供图)
  万亩稻田,在江河交汇处织就了一幅丰收画卷。行走其中,听民情、集民意,毕利霞的行囊中装满了乡亲们对乡村全面振兴的真挚期盼。
  “种田效益比较低,排灌电费、化肥农药等种植成本高,一亩地最多赚500块钱,自己种六七十亩田,只赚两三万元钱。”在一次走访调研中,村民老黄向毕利霞倾诉了自己种地面临的困境——种植成本压缩空间小,种粮效益低。于是,她专门前往当地农业农村部门,相关部门负责人告诉她,农户单打独斗效益低、竞争力差,要通过加工龙头企业的带动,形成以大带小的全产业链模式,才能增收。
  直面调研中的问题,她将自己的思考仔细整理,在2023年全国人代会上提出这样一条建议:加强政府的引导作用,明确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的发展方向和扶持范围,完善标准体系建设,整合更多资源,打造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的“航空母舰”。
  就在同年年末,有件令毕利霞感到高兴的事——“监利大米”被认定为荆州市唯一大米区域公用品牌,实现产销对接签约18亿元。“老黄的忧愁正在慢慢解决,看着村民们喜悦的笑脸,我更要为助农惠农建言献策。”毕利霞说。
  “党的十八大以来,有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巩固粮食生产的政策举措,做到了中国人的饭碗主要装中国粮。”去年,围绕农业生产,毕利霞提出的建议均得到有关部门的积极回应,这让她信心倍增、干劲十足。今年的全国人代会,她又带来了关于加大对粮食主产区政策支持力度等多份建议。“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加强对粮食主产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对粮食主产区给予更多的政策支持,并加强基层科技投入与推广体系建设,健全耕地保护补偿机制,持续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
编 辑: 刘冬
责 编: 于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