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为做大做强六堡茶产业注入“人大动能”
春日里的苍梧县六堡镇,茶山云雾缭绕,层层叠叠的茶树间,茶农们正忙着采摘新芽,这片承载着1500年制茶历史的土地,如今正焕发新活力。2024年,梧州六堡茶茶园总面积扩大到40.05万亩,年产茶近4万吨,综合产值超250亿元,区域品牌价值达49.73亿元。
“一片叶子富了一方百姓”。近年来,梧州市人大常委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茶产业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紧扣市委打造广西千亿元茶产业“半壁江山”的发展目标,在强化立法护航、增强监督实效、发挥代表作用上用劲发力,为做大做强六堡茶产业注入强劲“人大动能”。
良法善治
筑牢产业发展法治根基
“老茶树是展现六堡茶发展历史,留住乡愁,留住历史的证物,但在过去几年,一些老茶树被随意砍伐,看到这些我们感到很痛心。近年来,随着《梧州市六堡茶文化保护条例》的实施,六堡镇的老茶树终于有了地方性法规的保护,相关部门对树龄50年以上的老茶树进行普查和认定,实施了严格保护,这我就放心了。”苍梧县沁怡六堡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谭爱云说。

梧州市人大常委会调研组到蒙山县听取人大代表与群众关于加快发展六堡茶产业的意见建议
六堡茶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茶树老化、品牌仿冒、工艺标准不一等问题逐渐显现,广大茶农对加强茶文化保护的呼声越来越高。顺应群众所思所想所盼,常委会充分开展茶文化保护调研,及时把六堡茶文化保护列为立法项目,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召开座谈会、上门走访、网络发布等渠道,征求群众对立法工作的意见建议。经过开门立法、精细打磨,《梧州市六堡茶文化保护条例》于2022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成为广西首部茶文化保护地方性法规,为六堡茶产业发展壮大提供了法治保障。
针对产业深层次需求,常委会还推动相关职能部门出台制定《生态茶园建设规范》《六堡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管理办法》《六堡茶种苗繁育及茶树种植技术规程》等配套政策措施,为“梧州六堡茶”地理标志商标筑起“防火墙”。有了法治护航,梧州六堡茶产业发展势头迅猛,荣获“2024年中国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TOP20”第13名,在“2024年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文化力TOP10”位列全国第四。
监督问效
破解产业发展瓶颈问题

2024年12月30日,梧州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举行联组会议,对梧州市促进六堡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工作开展专题询问
“六堡茶一般需要陈化2年至3年甚至更长时间方能出厂,企业需要大量流动资金周转,请问市财政局如何帮助和支持茶企解决融资问题?”2024年12月30日,梧州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举行联组会议,对促进六堡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工作开展专题询问,会上,常委会委员胡晓源就茶企关心的问题进行提问。
为进一步激发产业发展活力,梧州市先后印发《梧州六堡茶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六堡茶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梧州市支持六堡茶茶园建设政策》《梧州市支持六堡茶茶园建设政策实施细则》《关于茶园建设有关问题的指导意见》《关于支持六堡茶产业转型升级的十条政策措施(试行)》等系列政策文件。
为确保政策落地见效,常委会从全产业链的关键环节着手,打出监督“组合拳”,找准小切口,综合运用专题调研、听取和审议专项工作报告、专题询问等多种监督方式,推动解决制约六堡茶产业发展难题。
常委会坚持把助推六堡茶产业发展作为人大工作的重点,班子成员带头深入六堡茶主产区进行专题调研,做到“一必看二必访三必问”,把必看茶企、必访茶农和必问政策落实作为工作常态,推动有关政策措施落地见效。
常委会突出全产业链思维,围绕“茶苗、茶园、茶企、茶师、茶市、茶城”六个产业要素,找准助推的着力点,连续三年听取和审议“六茶”有关工作情况,提出审议意见建议,压实政府及其职能部门责任,跟进督促解决茶产业发展难点堵点问题,推动茶产业发展项目落地见效。三年来,建成六堡茶种质资源保护区2个、苗圃基地87个,新建茶园27.63万亩,全市涉茶经营主体达5951家,培养六堡茶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263人,建成梧州六堡茶城和六堡镇茶叶交易市场。
代表聚力
激活产业发展“源头活水”
“茶苗选育繁育要加大力度”“茶树病虫害防治要多请专家”“村道窄影响运输”……在苍梧县六堡镇大中村片区人大代表联络站,茶农与人大代表围桌而坐,自治区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市人大代表祝雪兰认真记下茶农的意见,最终转化为一份份建议提交市人代会。其中《关于促进六堡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被常委会列为重点督办建议,由常委会领导领衔督办,群策群力共同推动六堡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常委会高度重视涉及六堡茶产业发展的代表建议办理工作,建立领导领衔督办、专门委员会全程督办、代表参与督办等办理机制,确保建议办理“落地有声”。如针对代表提出“加大六堡茶产业发展资金投入”的建议,市人大财经委、农委多次到市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协调督办,近5年市财政投入1亿多元支持产业发展,缓解了项目建设资金短缺问题。
代表为民履职,平台载体是基础。常委会创新构建“履职中心+联络站+实践站+示范点”履职服务网格,在六堡茶核心产区设立市人大工作示范点,推动苍梧县在9个乡镇建立“六堡茶专业人大代表联络站”,并在茶园、茶企、茶村等产业发展关键环节设立人大代表实践点,以高质效履职服务产业发展。
专业代表是推动六堡茶产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在全市五级人大代表中,有多位代表长期从事研茶、种茶、制茶行业,既有茶博士、土专家、种茶人,又有非遗项目六堡茶制作传承人和带领农民种茶致富的领头人,常委会充分发挥这批“懂茶”代表的优势,组建专业代表小组,为六堡茶产业发展献智献力。专业代表小组参与制定《六堡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管理办法》等7项行业标准,推动SC认证茶企从2021年的126家增至2024年的155家。
在常委会的引导下,一批专业人大代表活跃在生产销售和科技创新一线:全国人大代表石濡菲推动建立“非遗传承人工作室”,培养年轻制茶师200余人,古法制茶技艺焕发新生;梧州市人大代表马士成带队攻关“茶叶微生物发酵”课题,分离出2株特有菌种,使茶叶品质更稳定。
编 辑: 张峻铭
责 编: 于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