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马化彬:从蘑菇大棚到人民大会堂的“连心桥”
《中国人大》全媒体记者 张宝山
马化彬 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 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天中街道南城社区党委书记
“马书记,今年两会有没有帮咱们老百姓说话?”“你提的什么建议,有没有把我们的心声反映上去?”每当全国两会结束,群众都会围着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天中街道南城社区党委书记马化彬追问,大家对他的履职总是充满期待。
2017年当选菏泽市人大代表,2018年当选、2023年连任全国人大代表,一路走来,马化彬肩上的责任越来越重,脚下的步伐却愈发坚定。他用一份份沾着露珠、带着泥土的议案建议,架起连接田间地头与人民大会堂的桥梁,不负群众的重托与厚望。

马化彬代表在菌菇种植大棚介绍种植经验。摄影/张宝山
土生土长的马化彬一直是乡亲们眼中的能人。2014年,50岁的他赢得大家信任走马上任。“要让乡亲们的钱袋子鼓起来!”他开始琢磨如何实实在在为群众做点事,来提高群众的收入。因社区居民多为回族,家家户户大多依靠养殖和毛皮贸易维持生计。为改变单一收入的现状,马化彬带领社区“两委”成员多次调研,最终确定了食用菌种植思路,牵头成立了茗嘉兴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
“那时候大家都议论,方圆百里没有人种植食用菌,不知道能不能种出来,万一钱打水漂怎么办。”一位社区“两委”成员说。为了消除群众的质疑、不解,马化彬自掏腰包,带头投资了5个食用菌大棚。
“刚开始是真难,没有技术就到处向人请教,不远千里去学习。刚种出来时没有销路,我就当推销员挨个市场去跑。”回想以前,马化彬感慨万千,“后来慢慢质量变高、产量变大、销路变好,群众看到了实实在在的效益,纷纷加入食用菌种植。”
如今这片土地成了有名的“菌菇之乡”,家家户户住进了新楼房,当初那5个大棚就像星星之火,点燃了群众致富的希望。马化彬望着成片的现代化种植基地,眼角笑出了皱纹。
马化彬时刻不忘“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的初心使命。他不断加强学习,及时传递党的声音;他立足产业发展,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他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组织开展“周四说事”活动共议村务、共商发展;他创新治理服务模式,打造“回汉一家亲”的“红石榴”社区品牌。
看到原来的臭水沟变身封闭管网,千米文化长廊展露新颜,健身广场和乡村记忆馆投入使用,绿化亮化美化覆盖每处角落,社区主路安装智能监控系统,居民们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油然而生。
“一开始我以为人大代表就是单纯为群众办实事就行,后来才发现,人大代表责任重大。作为党和国家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如何把党和国家的好政策、好声音传达到基层,把基层群众的呼声诉求反映到上级,这是我需要重点考虑的事情。”马化彬充分发挥来自人民、扎根人民的特点优势,密切同人民群众的联系,了解群众最关心最关注最期盼的问题,在全国人代会上先后提出“加大乡村振兴人才支持力度”,“发展少数民族经济,实现共同富裕”,“支持菏泽发展‘菌菜’轮作,助力产业绿色低碳发展”等建议,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和推进。
为更好收集民意、解决民忧,在马化彬的带领下,南城社区将人大工作与党建工作、中心工作、社会稳定相融合,把发挥人大代表作用嵌入到基层治理体系中,构建起多方位的代表履职平台体系,真正把“百姓盼的事”变成“代表干的事”。
“作为人大代表,我时刻要求自己,以实际行动践行使命,用实干担当诠释责任。”马化彬始终心系百姓,以炽热的为民情怀听民声、察民情、聚民智,在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之路上带好头、做表率,展现新时代人大代表的风采。
编 辑: 刘冬
责 编: 于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