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高剑川:“乡村CEO”的为民情怀
通讯员 吴海银 《中国人大》全媒体记者 李小健
高剑川 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 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梅陇镇梅陇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
“我提出推动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的建议,得到有关部委的关心和支持。”履职两年多来,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梅陇镇梅陇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高剑川,忠实为民代言,持续为农发声,积极为推动汕尾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在中央和地方的大力支持下,梅陇村等农村地区正集聚新动能、焕发新活力,村集体经济逐步发展壮大、农民腰包越来越鼓。
出生于海陆丰革命老区的高剑川,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担任梅陇村党支部书记。
这些年来,高剑川秉承“为民办事不停歇,为民服务再升级”的态度,充分发挥人大代表桥梁作用,聚焦农民关切的民生问题和集体经济规划,着力盘活村集体资产,实现村集体经济年收入从446万元到1000万元的跨越,助力乡村产业发展。在广东省委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热潮中,他获聘海丰县首批“乡村CEO”。
梅陇村所在的梅陇镇是著名的“中国首饰之都”,全镇常住人口14.8万人,首饰业从业人员达5万余人,但受限于梅陇镇圩相对密集的空间布局,村集体经济增收难等问题还比较突出。
“梅陇镇有一定的产业基础,但也要想方设法破解制约发展的瓶颈。”高剑川在深入调查研究中发现,属村集体所有的西兴农贸市场作为梅陇人民的“米袋子”、“菜篮子”重点集散地,缺乏资源盘活,以致集体经济效益低,持续发展动力不够。
通过实地走访、商户代表座谈、村民代表大会等多种形式,高剑川同村干部一起认真听取群众的声音,收集对市场改造升级的意见和建议。同时,向上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汇报农贸市场改造升级工作情况;邀请经验丰富的农贸市场运营者、从业者开展培训指导;多场次牵头开展内部研判,以“破难题,向前看”为靶向攻坚市场建设和遗留问题工作难点;实地探访汕尾市内农贸市场,吸收各方设计理念和经营管理经验,精心谋划改造升级方案,调整市场经营模式。
“最难办的,当数西兴农贸市场农户摊位权固化和流转问题。”高剑川和村干部仔细分析,找准破解村民利益与集体收益的矛盾、原摊位数量与设计标准数量的矛盾、个人经营与承包经营的矛盾的路径。他利用市场收市时间,广泛听取诉求,结合实际情况梳理“大集体”与“小家庭”的利益联结体关系,说服农户以“大集体”利益为重,放下“小家庭”。通过对摊位的布局、设置和调整,成功化解固化“摊位权”后遗症,为西兴农贸市场的顺利改造升级打下坚实基础。
西兴农贸市场采取“改造升级+承包经营”模式,面向社会公开招投标。最终,在镇“三资”平台,32家竞标企业报价最高者以每年541万元,中标市场改造和经营权,直接带来每年增收381万元,实现了村集体经济收入翻番。
进一步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高剑川还在老旧物业改造上争取政策支持,加大力度调整集体经营模式,促进集体物业焕发新生。“现在,我们梅陇村拥有商业楼及工业楼六幢、出租屋一座、农贸市场两座,履行中的经营性合同均为经镇‘三资’平台公开招标合同。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达到1000万元以上,成为海丰县首个突破千万元的行政村。”高剑川对村里振兴发展充满信心。
高剑川表示,广东汕尾是承载着红色记忆的全域革命老区,希望各方面多关注革命老区,特别是老区农村的发展,助力新时代革命老区焕发生机与活力。接下来,他将继续以实际行动践行人大代表的初心使命,时刻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聚焦广东省委赋予汕尾“西承东联桥头堡、东海岸重要支点”的全新发展定位,与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助推海陆丰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

高剑川代表(右一)正在介绍村集体经济发展现状及成效。(代表供图)
编 辑: 张峻铭
责 编: 于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