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全国人大代表于洋:以医者仁心书写履职好故事

来源: 法治日报  浏览字号:
全国人大代表于洋。 郭俊峰 摄
  “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医疗保障法(草案)》,决定将草案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4月28日,刚刚获得全国先进工作者殊荣的全国人大代表、齐齐哈尔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护理部副主任、神经内科四病区护士长于洋,第一时间向同事分享了自己领衔提出制定医疗保障法议案得到推进解决的消息。
  自2023年当选全国人大代表以来,于洋先后围绕制定护士法、医疗保障法、院前急救法、长期护理保险法等提交议案6件、建议21件,得到国家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并积极调研论证、推进落实,有效推动了医疗、教育、养老等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解决,为群众在家门口享受到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贡献了代表力量。
  建议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
  “护佑健康、生命至上”是于洋的职业信条。于洋所在的神经内科患脑血管疾病的重症患者较多,工作强度大。她带领护理团队积极配合医疗工作,在当地开通急诊溶栓“绿色通道”,开展动静脉溶栓、取栓、全脑血管造影及颈内动脉支架等神经介入治疗的护理工作,极大降低了脑卒中患者的死亡率和致残率。
  “60岁的脑瘫儿子躺在床上,80多岁的母亲佝偻着背为他翻身擦洗,这样的场景在我负责的病房里并不少见。”作为国家长期护理保险专家库咨询专家的于洋,每当谈起这一幕时,语气里满是忧虑。
  “一人失能,全家失衡。”目前,我国失能和半失能老人的数量已达4000多万人。这数字背后是沉重的家庭负担,牵动着每一个家庭,是群众急难愁盼的热点问题,更是整个社会亟待解决的难题。
  于洋连续3年提交了有关“推动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建议。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对这个问题作出回应,提出“推进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又提出“加快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于洋既欣慰于政策的突破,也希望国家有关部门加强长期护理保险(以下简称长护险)制度与养老服务体系的有机衔接,推动长护险制度的全面实施,为失能老人撑起“照护伞”。
  让更多失能老人“老有所护”
  自2016年我国开始推进长护险制度试点以来,截至2024年底,全国超过1.8亿人参保,超过260万人享受待遇,有效减轻了失能家庭经济负担。于洋介绍说,作为社会保障补短板的长护险制度,现仍处于试点阶段,部分地区在制度设计、筹资渠道和服务供给等方面存在不足,亟须加快制定统一、可持续的长护险制度。
  “国家应完善长护险配套措施,强化医疗卫生机构对养老服务机构的护航作用,持续推动和支持医疗卫生机构新增或转型开展老年综合评估、康复护理、安宁疗护服务,以医助养,共同推进健康养老、幸福养老。”在今年的全国人大会议上,于洋提出“关于尽快制定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建议”。她认为,应将长护险与“惠民保”相结合,在“惠民保”基础上新增费用以购买长期护理服务,提升护理服务质量和覆盖范围,为长护险的稳定运营提供资金支持。动态调整长护险服务包,进一步优化长护险保障项目结构,尽快制定与失能等级相关联的基础服务目录、规范服务操作标准,确保资金精准投入,形成一个更加健全和多层的长护险保障网络体系。
  调研中,于洋发现,与失能老人总数相比,医养结合床位仍显不足,不少失能老人家庭面临“高价机构住不起、低价机构服务差”的困境。
  对失能老年人的照护,考验治理的精度,映照社会的温度。对此,于洋在2024年和2025年全国人大会议上分别提交了“关于推进长期护理人才职业发展和培养工作、促进长期护理服务专业化发展的建议”“关于推进解决当前养老机构困境问题的建议”。她建议,建立长期护理相关专业师资培训基地和实践教学基地,强化人才培养;鼓励学校与医养机构、养老机构之间合作,精准对接“订单式”人才培养;建立培训及准入制度,提升整体服务质量和水平,让更多失能老人“老有所护”。
  把法立在百姓“心坎上”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实施健康优先发展战略,促进医疗、医保、医药协同发展和治理。
  医疗保障立法是《法治社会建设实施纲要(2020-2025年)》明确的重点立法领域,全国人大常委会已将医疗保障法列入立法规划。
  为确保医疗保障法立在百姓“心坎上”,制定管用之法、特色之法、为民之法,于洋发挥专业优势,深入开展调查研究,连续两年领衔提出“关于尽快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医疗保障法的议案”以及“关于尽快制定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医疗保障法的建议”。
  于洋建议,进一步明确医疗保障制度的框架、政府责任、筹资机制与责任分担比例、管理体制以及运行机制、监督机制等。进一步规范医疗保障基金管理,严厉打击欺诈骗保行为,维护医保基金安全。建立医保基金风险预警机制,及时发现和化解基金运行风险。优化医疗保障服务,建立便捷高效的医保服务网络,推进医保服务事项“网上办”“掌上办”“一站式”办理,为参保人员提供优质、便捷的服务。
  履职之路,是初心与使命的坚守,是民声与国策的共鸣。于洋表示,人民的声音,永远是履职路上最嘹亮的号角。作为人大代表,要在扎根基层中倾听“原声带”,更要在建言献策时传递“最强音”,以医者仁心书写人大代表履职好故事。(记者 张冲)
 
编 辑: 张峻铭
责 编: 于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