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马通贵:筑梦“碳”路 “焊”卫蓝天
《中国人大》全媒体见习记者 查炜 记者 张宝山
马通贵 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 山西航产集团太原武宿国际机场候机楼管理部副经理
清晨5点,太原武宿国际机场的候机楼还沉浸在一片寂静中,马通贵的工具箱却已撞出清脆的金属声——一路小跑着,他和工友们正在赶往下一个故障点……
马通贵是山西航产集团太原武宿国际机场候机楼管理部副经理,23年来,他每天与19个种类近600台设备打交道,带领团队应急排除故障近4000次,破解了一道道维修难题。他筑梦“碳”路,23年如一日守护民航设备,以零碳机场擘画低空经济新蓝图;他以绿电“焊”卫蓝天,匠心坚守,成为绿色发展的蓝天卫士。

马通贵代表(左三)正在维修设备。(代表供图)
“就是一股‘死磕到底’的钻研劲儿。”谈起多年来的工作经历,马通贵笑着说。
机场航站楼内数百台专业设施设备的日常维修和保养工作,都由马通贵带领维修人员负责。这些设备技术复杂度高,长期存在维修依赖原厂、成本居高不下的问题。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马通贵说,“每次厂家维修我都会跟着学习,日夜钻研图纸,一遍一遍拆装故障设备。”就这样,他积累了丰富的维修经验,并逐步带领团队攻克技术难题,最终实现航站楼内大部分设备的自主维修。
这种对工作的执着与钻研,贯穿了他20余年的职业生涯,“刚入行时看不懂图纸,也是这样一遍一遍地研究。”
如今,马通贵已经成长为技术骨干。近年来,他带领团队解决了行李系统光电收发器引起的行李堵塞问题、廊桥比例板变压器引起的设备故障问题、廊桥油缸内部泄漏引起的桥体自动下沉等“疑难杂症”。
在工友们眼里,马通贵是设备维修领域的“定海神针”,“有他在,我们放心!”
凭着这股刻苦钻研的劲头和对维修技术精益求精的坚韧,马通贵守护着一台台设备,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大国工匠的使命与担当,“作为设备维修技术员,我深知自己肩负着保障机场安全运行的重任”。
“故障就是命令。忙起来的时候,一周七天住在楼里都是家常便饭。”马通贵的老家在距太原市100多公里的平遥县,车程不过一个多小时,却因岗位责任重大、心系工作,鲜少回家,以至于父亲生病住院到离世,马通贵都未能膝前尽孝。回忆起这段经历,这位铁骨铮铮的男儿眼角也微微泛红,这背后,是一个儿子难掩的孝心,也是一名民航工作者对万千乘客安全的责任坚守。
今年是马通贵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履职的第三个年头,他将这股勤学善研的韧劲,同样倾注到了代表履职工作之中。马通贵经常随身带着一个笔记本,密密麻麻写满了各种笔记,“代表工作涉及方方面面,法律、经济……各种领域的知识都需要涉猎,都需要学习”。
从履职培训到专题调研,从走访群众到参加听证会,从学习教育到代表宣讲……马通贵步履不停。他珍视每一次深入基层的机会,与工友沟通交流、倾听群众心声,围绕前沿技术问题实地考察、深度调研。
作为民航领域人大代表,马通贵最关注的还是民航四型机场建设和低空经济发展。履职以来,他提出了“关于太原武宿零碳机场项目相关建议”,“关于积极发展山西低空经济、加快通航示范省建设的建议”和“关于支持国产民用航空装备发展的建议”等。
“虚拟电厂的建设,能够有效提升机场的绿电消纳比例,同时有效降低用电成本。”今年全国人代会上,马通贵聚焦零碳机场建设,建议加强零碳机场绿电应用,推进虚拟电厂和绿电直供的协同发展模式;并提出支持太原武宿零碳机场打造由能耗双控向碳排双控转变的运行示范试点,为全国机场低碳转型提供可借鉴经验和示范。
“以后的太原武宿国际机场,将是一座‘会呼吸’的零碳样板。”谈起未来的愿景,马通贵脸上浮现出笑容,“接下来,我将继续以传递人民心声、确保旅客平安出行为己任,将党和人民的信任转化为履职的动力,更好践行代表使命,展现民航人的责任与担当。”
编 辑: 刘冬
责 编: 刘静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