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缙云山“点绿成金”背后的人大担当
暮春五月,慕名而来的游人漫步在北碚区缙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碧波荡漾、草木环生的黛湖畔,驻足观光,打卡留念,绘就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画卷。
前些年,由于私搭乱建、违规经营,酒店和农家乐无序粗放发展等情况,黛湖及缙云山部分区域生态环境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对缙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违建突出问题作出批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拆除违法建筑、探索生态搬迁……山林资源得到休养生息。这座重庆主城“绿肺”的美丽蝶变,离不开北碚区人大常委会7年来的接续推动。
立法调研
以“民主共治”促“生态共享”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依靠法治。
“立法是人民意志的体现,必须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2025年4月20日,随着缙云山生态环境保护立法调研工作动员会的召开,一场始于民意、成于共治的生态治理升级战正式打响。
动员会现场,北碚区人大常委会主任徐永德手中的报告数据非常详实:森林覆盖率达到98.6%,空气负氧离子平均浓度每立方厘米超过1200个,是名副其实的天然“肺叶”和“氧吧”;拥有2224种植物和1378种动物,保存着全球同纬度地区最为完好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和植物基因库,更是珍贵的自然遗产。然而,保护标准不统一、资源利用效率不高、利益协调机制不完善等问题,依然制约着缙云山的长远发展。
推动缙云山保护立法,是北碚区人大常委会连续两年的持续努力。2023年、2024年,北碚区人大常委会充分发挥重庆市人大代表北碚联系组作用,连续两年将缙云山综合提升“后半篇文章”作为全团建议,在市人代会期间向大会提交,得到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连续两年被写入市政府工作报告。
2025年,重庆市人大常委会将缙云山保护条例纳入年度立法调研计划,从市级层面为缙云山生态保护提供法治保障。
为让立法更好地接地气、察民情、聚民智、合民意、惠民生,此次立法调研创新采用“1+3+N”模式:依托西南大学国家治理学院基层立法联系点这一核心机制,构建“专家团队+基层信息员”双轨征集体系,让专业智慧与基层声音同频共振;融合人大代表、生态专家、法律学者、村民代表等多方力量,通过实地走访、专题座谈等3类调研载体,广泛收集民意;借助全过程人民民主巴渝实践站、代表“微信联民群”、代表“履职码”等N种参与渠道,让每一位群众都能为缙云山的保护与发展发声。
监督闭环
从“问题清单”到“幸福答卷”
沿着蜿蜒的山路走进缙云村,村民周红的民宿“山之语”掩映在绿树丛中。
“以前经营农家乐,违建拆除后,我们按照规划改建成了民宿,游客都说这里是‘天然氧吧里的温馨家园’,我们现在每年的收入比以前翻了一番。”周红说。她的故事是缙云山生态环境综合提升的一个缩影。
回溯整个整治历程,北碚区人大常委会持续监督助力缙云山保护的“时间线”清晰可见。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对缙云山违建问题作出批示后,区人大常委会迅速行动,第一时间出台《关于加强缙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的决议》,从规划管控、污染防治、产业转型等6个方面划定“硬杠杠”,首次以法定形式将缙云山保护纳入法治化轨道。
2019年,聚焦缙云山生态环境保护,首次探索召开全体区人大代表参加的年中专题审议会。会上,代表们直击痛点,着力将监督重点从“拆除违建”延伸到“生态价值转化”。
“拆除违建只是第一步,如何实现生态价值转化才是长远课题。”“要创新共生机制,聚焦原住民‘搬、留、复’难题推动‘护生态’与‘保饭碗’的深度融合。”……
近年来,北碚区人大常委会坚持一年一主题,打出专题调研、视察、审议、询问等监督“组合拳”,构建起“调研—审议—督办—测评”的监督闭环,针对国土空间规划、基础设施完善、生态产业发展等工作,先后开展了17次专项监督,推动形成缙云山“一心四片”发展格局。
一组组数据见证着缙云山的蜕变:累计拆除各类建筑物和构筑物62万平方米,269宗突出环境问题全部清零,栽种植物77.5万株、覆土复耕复绿48.1万平方米。曾经的农家乐聚集区,如今已变身为生态科普基地,黛湖、雨鸣涧等生态修复项目成为市民争相打卡的“生态会客厅”。现在的缙云山,已有32个温泉度假、精品民宿、生态农业项目落地,激活了1400亩缙云山甜茶园、缙云青梅、缙云糖梨等特色产业,实现缙云山片区村集体经济收入1300多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增长达9.5%。
法治保障
从“阶段攻坚”到“长效守护”
站在缙云山北泉村代表联络站的群众“留言墙”、代表“回音壁”旁,新布设的立法调研公示牌格外醒目,“生态保护红线调整”“原住民权益保障”等6大调研重点清晰列明,二维码链接的意见箱已收到群众留言200余条。这是北碚区人大常委会构建“民主立法+精准监督+协同共治”长效机制的生动写照。
“作为土生土长的缙云山人,看到家乡即将被立法保护,心里特别高兴、特别踏实。”北碚区澄江镇人大代表龙天真道出了很多群众的心声。
接下来,北碚区人大常委会将聚焦保护权、发展权、参与权的法治平衡,推动建立生态补偿、产业准入、社区共建等制度;引入“数字人大”平台,实现生态指标实时监测、代表建议智能交办;创新设立“生态议事会”,让人大代表、村民群众、企业业主全维度参与生态治理。
“让群众成为生态保护的参与者、推动者、受益者,是人大工作的初心,也是‘两山论’的生动实践。”徐永德说。
从违建整治的“攻坚战”到立法护山的“持久战”,北碚区人大常委会用实际行动证明:当全过程人民民主贯穿生态治理全链条,保护力度与发展温度就能同频共振。
这座承载着无数人乡愁的青山,正以“山青、民富、业兴”的崭新姿态,成为全过程人民民主赋能高质量发展的鲜活样本,在民主与法治的护航下,徐徐铺展“点绿成金”的美丽画卷。
编 辑: 刘冬
责 编: 刘静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