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托起明天的太阳
——荆门市人大代表龙泉小组助推百年名校搬迁记
阳春四月,荆门市实验小学的操场上欢声一片,全新的校园里迎来了首届田径运动会。3000余名学生身着校服齐聚在绿草如茵、跑道似锦的宽阔操场上,汗水与笑容交织在5万余平方米的现代化校园,速度与激情碰撞在阳光下的青春身影间。
彼时,一街之隔的裁缝店前,市人大代表龙泉小组组长周健正聆听着此起彼伏的哨声、凝望着恣意奔跑的孩子们百感交集,两届市人大代表助力实验小学搬迁的十载奔波记忆翻涌而至,与新校门主壁上的“荆门市实验小学”七个大字一同回响着这场民主与民生的交融共鸣。
揪心之痛,拥堵路上忧民生“死结”
2013年初春清晨,荆门市人大代表、时任荆门市公安局交警支队东宝大队海慧中队中队长的李白杨站在长宁大道与海慧路交叉口的岗亭前,目光紧锁着实验小学方向——
送学车辆从校门口绵延至主干道,两端连带着长宁大道、北门路、中天街、工商街、海慧路等水泄不通,电动车在车流缝隙中惊险穿行,系着红领巾的孩子与龟速行进的车辆“捉着迷藏”……尽管中队交警悉数上路,吹着哨子挥舞手臂却收效甚微。
“这哪是上学路,简直是闯关游戏!”李白杨翻开执勤本,上面的记录触目惊心——每天早中晚高峰,实验小学门前路段车辆通行速度不足8公里/小时,不仅交通疏堵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近三年发生的擦碰事故更不下百起,家长们提心吊胆,司机们怨声载道,交警们有苦难言。
百年校史,名躁荆楚,拥堵和逼仄何以成为名校之痛、民心之结?
创建于清光绪(1904)年的荆门市实验小学,至今已有121年校史,由乡绅学堂到国家公学,作为荆门本土百年名校的典型代表,它培养出了陈士榘、邓家泰等杰出人物。然而,就是这么一处教育改革的璀璨花园,却因地处老城区繁华商圈,办学条件日渐无法满足学校规模和人民群众对“上好学”的需求。
“身为人民的代表,我们能做些什么?”李白杨反复思索。穿过学校旁的凤台巷,望着一街之隔的荆门宾馆,他灵光乍现——
这些年随着产业重心的南移,荆门城市发展方向也随之向南迁移,加之商业浪潮奔袭、政务新区开建,这处始建于1958年的老牌宾馆如同一枚生锈的时针,逐渐走向落寞。综合考虑就学辐射范围,学校服务半径及与百年名校历史厚重相契合等因素,这个地块都是学校迁址的最优解。
“如果实现搬迁,将能很好地解决学校交通拥堵问题,消除学生上下学安全隐患,更好地优化城区学校规划布局,并为中天街商圈建设腾挪空间,提升中心城区商业发展水平。”李白杨回忆道。
2014年1月举行的荆门市八届人大四次会议上,他递交了《关于实验小学置换搬迁至荆门宾馆的建议》,不料遭遇制度性梗阻:资产置换间权属壁垒、部门协同间的统筹缺位……这个看似完美的方案成为“水中月”。
持续发声,聚“楚河汉界”破题之力
百姓心中事,便是代表心头事。
“建议不能止步于纸面!”李白杨等市人大代表龙泉小组成员充分发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龙泉精神,在荆门市第八届、九届人大会议上就实验小学迁建一事4次提出建议,积极寻求破题之道。
翻开代表们的履职笔记本,密密麻麻写满调研数据:学校生均用地对比、危房改造成本列支、备选地块的拆迁成本比较、宾馆改造与新建学校的性价比测算,甚至还有家长绕行接送产生的额外时间成本统计……
2021年市九届人大五次会议上,龙泉小组16名代表联名提出《关于加快实验小学整体搬迁工作的建议》,这份执着也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该建议被市人大常委会列入2021年重点督办建议。
当年3月16日,市政府成立由市主要领导牵头的迁建工作领导小组,并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实验小学搬迁工作,明确将荆门宾馆地块和市委老干局地块整体规划为实验小学与金虾路小学合并后的新校区建设用地。
然而,“腾笼换鸟”谈何容易?4.5万平方米的闲置院落与1.5万平方米的拥挤校园置换,涉及繁复资源协调,这好比在迷宫里找出口,每个方向都有一堵墙——
市级资产下沉区级无先例可循,处理宾馆历史债务、地块置换和拆迁补偿、迁建建设等需要大量资金,还要在充分尊重民意的前提下破解拆迁这一“天下第一难事”……市区两级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将其作为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一项重大决策,督促项目进程。
“人员安置待提速”“资产置换待明确”“建设资金争取中”,目睹建议办理工作中的各方努力和重重困难,市人大代表龙泉小组组长周健当机立断:“民生问题不该困在框里,我们来提请市级统筹推进!”
“政府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从市级层面着实推进实验小学搬迁工作,回应市民的呼声、代表的期盼”……2022年1月,在市十届人大一次会议上,市人大代表龙泉小组8名代表联名提出《关于从市级层面加大力度,推动支持荆门实验小学搬迁工作的建议》,推动建议的高质量办理。
正当规划进入快车道时,因政府换届,且社会上存在的不同声音让实验小学迁建出现分歧:有房地产企业看中荆门宾馆地处老城区核心地段的区位优势,提出了整体开发的商业方案。对地方财政而言,这无疑是个极具“性价比”的选择。
“那么,学校迁址是否还有‘方案B’?”项目推进进入重新考量期。
高效落地,蓝图愿景显为民初心
城何以治?民心为秤。
是坚持“方案A”,还是另寻“方案B”?关键时刻,“代表履职紧急响应机制”一触即发。
2022年2月,市人大代表龙泉小组18名成员马不停蹄走访了8家单位,开展了10次调研,就实验小学搬不搬、搬哪去,让民意和数据说话,并形成书面调研报告,送往市人大常委会相关工委。
“商业开发虽短期收益高,但将永久丧失教育用地拓展空间;而实验小学搬迁可同步解决和金虾路小学的大班额问题,惠及两校三千多个家庭。”半个月的扎实走访下来,代表们进一步凝聚了共识。
为民发声,为民代言,情之切切,言之凿凿,市人大常委会高度重视代表建议,并批转市政府研究办理。
当年春天,还有一封联名信直呈市委书记办公桌。
为了莘莘学子上好学、为了交通痼疾彻底祛除,为了百年名校赓续发展,市人大代表龙泉小组成员向市委书记极力陈情——“尽快推进实验小学搬迁工作利大于弊,是广大市民特别是学生家长多年的期盼,市人大代表长期呼吁的热点和焦点。希望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尽早促成实验小学的搬迁。”不到一周,市委常委会坚定拍板:“教育用地一寸不让!”
“这是人民给的‘尚方宝剑’!”回忆至此,组长周健目光坚定如炬。
在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的重视下,2022年3月,实验小学迁建工作迎来历史性转折。市政府组建由相关部门构成的“资产整理突击队”驻点办公,定点定时完成债务清算、土地变性过户、国有资产处置等一系列工作,并同步开展建设工程设计。
“这就像在瓷器店里搬大象,既要依法合规,又要抢抓机遇。”东宝区当时的迁建工作专班人员由衷感慨道。
一年后,市十届人大二次会议东宝代表团审议现场,空气里激荡着履职的热度。
当龙泉小组代表又一次提出“实验小学迁建再加速”建议时,参加审议的市政府主要领导现场承诺:“教育是百年大计,这一重大民生工程必须拿在手上,放在心上!”
很快,在市政府的高度关注和推动下,项目督导专班成立,为总投资4.3亿元的迁建合并项目开辟出“极速通道”。
在“每日调度、每周通报、每月督导”的配合机制下,2023年6月30日,位于原荆门宾馆的市实验小学和金虾路小学合并迁建项目正式破土动工。
守望传承,绘百年古树民主年轮
“尊敬的荆门市人大代表龙泉小组:首先,我们怀着无比感激的心情,向您们致以最诚挚的谢意!是您们多年持续不断通过代表建议积极推动我校迁建工作,为我校的发展带来了新的生机与希望。如今,新校区已顺利建成并投入使用,真诚邀请您们亲身感受代表建议带来的积极成果,也希望能借此机会听取您们对学校发展的宝贵意见和建议。”
春意初绽的2025年3月,一封饱含深情的邀请函被送到了市人大代表龙泉小组活动室。市实验小学校方邀请人大代表走进校园实地参观,共绘教育新蓝图。
驻足于校史馆“迁建新校 赓续前行”的历史展板前,市人大代表龙泉小组成员们凝视着一张张迁建工作的会议纪要照片心潮澎湃。此刻,学校388个地下车位正虚位以待,校门外车流有序穿行,300米外的原校址则早已融入城市商业脉搏。
这不是龙泉小组第一次踏入新校园。新校建设期间,代表们的履职半径从纸面桌台延伸到钢筋水泥间。
从2023年6月项目动工,至2024年12月项目落成,他们先后6次走进项目工地,对学校规划设计、工程质量、进展情况等开展了调研视察活动。
“每次视察都像‘专家会诊’,代表们共提出了20多条合理化建议,征迁工作如何提速、走廊转角安全如何保障、教室灯具亮度是否足够、食堂卫生怎样保障……他们处处着眼,全面建言,让项目建设标准提升了一个等级。我们也将工程进度形成了专报,每周回应代表关切。”当时负责项目现场协调的东宝区教育局专班人员介绍。
这些,也是市实验小学党总支书记方莉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的一份深刻感动。
走过宽敞的新校走廊,她指着墙面上学生创意作品动情地说:“新校园不仅硬件升级,更注重空间与育人理念的融合。孩子们现在能在科学实验室动手探究,在风雨操场自由奔跑,每一个小小梦想的实现都离不开代表们的呼吁和推动,这些变化让我们倍感珍惜。”
东宝区教育局局长杨军对此深表赞同:“十年磨一剑,这是龙泉精神促成的执着奇迹,是凝聚各方力量办成的杏坛大事。硬件塑形,内涵铸魂,作为东宝教育提质的新起点,后续我们还将充分吸纳人大代表意见建议,让这一民生工程真正惠及全民。”
从一份建议到一座现代化校园的民主实践样本,十年磨砺有了更形象的表达,恰如新校区里那扎根300年的紫薇——深埋地下的根须是人大代表的执着担当,舒展的枝干是党委政府的为民情怀,而它密匝的年轮里,则镌刻着“一切为了孩子 为了孩子的一切”的永恒誓言。
这场持续十年的民生接力,破解了城市更新与教育发展的深层矛盾,更诠释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基层实践。
“人大代表要真正成为百姓利益的守护者,让那些横亘在民生关切的‘娄山关’‘腊子口’,最终化作城市发展史上的崭新坐标。”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汪在祥的声音坚定有力。(李蕾蕾)
编 辑: 刘冬
责 编: 刘静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