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随手拍”:“数字人大”赋能社会治理新实践
阜宁县人大充分发挥“数字人大”平台作用,广泛发动各级人大代表和街道议政代表“随手拍”人民群众身边的安全、环保问题,通过“技术+制度”双轮驱动,实现了监督场景从“会场”向“现场”延伸、代表建议从“文字描述”向“影像实证”升级,治理模式从“被动响应”向“主动预防”转型,有效助推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一年来,全县有1453名代表参与活动,推动解决安全环保方面问题10569条,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随手拍”工作还被评为2024年度江苏省市县人大十大新闻。

一是构建制度护航体系。完善运行机制。制定《关于代表“随手拍”反映事项办理工作的规定》,明确问题采集标准、处置流程、部门责任、时限要求,规定一般问题48小时内响应,复杂问题10个工作日内办结,问题办结征求代表建议,重大事项启动专项督办,形成了较为完整的问题提交、交办、办理、反馈、评价的工作链条。强化保障措施。将部门办理情况纳入“数字人大”系统,每季度公开典型案例和办结率排名,对办理不满意的事项开展现场督查和约谈,在县人大常委会会议上听取和审议关于“随手拍”事项办理情况的专项报告,通过制度化设计,将“随手拍”从临时性举措转化为常态化监督工具,实现“群众呼、代表督、政府办”的良性互动。健全长效机制。线上组织代表开展拍摄技巧、问题描述、政策法规等专题培训,根据季节性、区域性等不同特点确定不同主题,提升代表上报问题的精准性和科学性。线下组织代表和责任部门单位开展人大协商,协同处置复杂问题、跨区域问题,真正做到“有呼必应”。
二是打造数字赋能引擎。搭建数字平台。代表通过“阜宁人大代表云家”平台“随手拍”模块,以文字、图片或视频形式“一键上传”反映事项,平台与县“12345”政府公共服务平台数据互联互通,处理进度和结果在平台及时公示,为“随手拍”工作提供数字赋能的实施路径。深化数据应用。识别反映问题中的高频词汇,自动生成“随手拍热词图谱”,精确锁定“急难愁盼”,有效推动“对症下药”。比如,在楼道安全问题“随手拍”中发现老旧小区“飞线充电”问题较为集中,据此在推动相关部门加强管理的同时将充电桩建设纳入了下一年度民生实事项目。推动数智治理。通过构建“平台+数据+场景”的治理新范式,实现随手拍反映问题从“线上提交”到“办理评价”的全流程管理,形成“民意精准感知、问题智能分拣、效能数字考评”的治理闭环,推动人大监督工作从“经验判断”向“数据决策”转变,为基层治理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样本。
三是创设多元履职场景。丰富履职载体。“随手拍”工作以其参与的便捷性、效果的可见性,成为代表履职的常态化、长效化的重要载体,特别是围绕安全隐患和环境污染等领域精准拍摄,使监督内容更具体、更贴近民生,一年来代表人均拍摄反映问题9.6件,参与率达98%,让代表履职成为“举手之劳”。提升履职体验。“随手拍”问题处置进度实时推送至代表手机端,增强履职透明度和参与感;定期公布整改前后对比图、群众满意度评价等,让代表直观感受履职成效;对“随手拍”工作中实绩突出的代表在人代会上予以表扬,激发代表持续参与的热情。深化监督问效。将反映突出的、难以解决的“随手拍”问题线索转化为专题询问议题、执法检查重点、立法建议、评议内容、议案建议,通过持续跟踪问效,确保问题真解决,实现监督有始有终、有力有效。

四是延伸基层治理触角。聚焦基层治理盲区。发现职能部门难以覆盖的背街小巷、老旧小区等管理盲区,及时曝光隐蔽性强的安全隐患和环境污染问题,打通基层治理“神经末梢”。比如,相继组织开展了楼道消防安全问题、电梯安全问题、烧烤空气污染、建筑工程噪音污染等专题“随手拍”活动,解决一批群众身边的“关键小事”。创新群众参与机制。增强代表与选民的互动,完善“代表+选民中心户”协作模式,代表线上发起“征集令”,选民中心户上传随手拍素材,代表筛选后督办,并向选民同步反馈问题处理进度和结果,增强人民群众对人大工作的参与感、认同感、信任感。发挥镇街人大作用。将“随手拍”工作纳入镇街人大履职清单,确定不同监督主题。建立“镇人大主席团牵头、选区代表工作室包片、村代表联络点落实”的三级责任体系,使镇街人大在“随手拍”工作中既能“唱主角”,又能“见真招”,真正成为基层治理的“前沿哨所”。
“随手拍”工作通过办成一桩桩实事、好事,充分彰显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显著优越性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机活力。下一步,阜宁县人大常委会还将进一步健全机制、细化流程、扩大宣传,通过打造更具辨识度的“随手拍”工作品牌,让每一张照片都成为民情的载体,每一次拍摄都化作民主的实践,为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贡献更多人大智慧。
编 辑: 张峻铭
责 编: 刘静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