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代表问群众评”问出发展新路径
“临时用地审批能否再提速?”“惠企政策为何总和企业‘躲猫猫’?”4月25日,淮安市淮阴区优化营商环境专题问政会上,11个尖锐问题接连抛出,8个职能部门负责人现场“接招”作答。区城管局局长当场公布手机号:“建筑垃圾处理点24小时开放,有问题直接找我!”自然资源和规划分局立下“军令状”:“组建专班压缩临时用地审批时限!”这场让干部“红脸出汗”的问政会,正是淮阴区人大常委会创新“代表问、群众评”监督机制,推动营商环境优化的生动实践。
深挖痛点梳理急难愁盼
2025年初,淮阴区人大常委会聚焦全区“双百”创建目标,将营商环境列为监督工作重点,精心打出调研“组合拳”。此次调研秉持问题导向,采取“四步走”策略:第一步,成立专项调研组,深入300余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生产一线,面对面交流;第二步,1790份问卷直通人大代表与企业主,回收率达86.5%;第三步,通过个别走访、实地查看收集第一手资料;第四步,针对集中反映的问题开展“回头看”,确保精准、实在地找出问题。

经深入调研,累计梳理出行政审批、要素保障、安全与监管等方面的意见建议、政策咨询及问题共45个。调研组提炼出审批效率低、执法“一刀切”等11类高频难题以及“建筑垃圾清运时间僵化”、“临时用地手续烦琐”等企业反映强烈的问题,为问政找准靶向。
连环提问让局长红脸出汗
问政会现场,气氛紧张而热烈。这场被企业代表称为“民生大考”的活动,采用了“四维提问”的创新模式:主持人提问、代表追问、视频曝光、群众测评,确保问题不回避、整改有承诺。
问政会上播放的暗访视频直击痛点:“渣土运输规定死板,项目工期受困。”“车间里的‘人才之痛’——淮阴区制造业用工短缺?”面对尖锐问题,相关部门负责人一一回应。

区卫健委针对“职业健康检查过多过严”的问题当场表态:“本月内完成作风整顿回访”;区城管局回应“渣土运输审批从5天缩短至2天,可以24小时运输”;多个部门负责人也是承诺限时办结。这种直面矛盾、立行立改的态度,赢得了在场代表和群众的热烈掌声。
“第一次见局长们被问得坐不住,这样的问政我们服气!”一位企业代表感慨道。这种“辣味十足”的监督,让企业感受到政府的诚意,增强了投资兴业信心。
“双评议”跟踪整改落实
淮阴区人大创新“双评议”监督机制,确保监督落到实处。第一重评议是现场测评。参会人员中80%来自企业、社区,他们根据部门负责人的回答情况当场打分,满意度结果向社会公示。这种“阳光评议”的做法,让监督更加公开透明。
第二重评议是二次评议。问政会4个月后,区人大常委会组织“回头看”,问题的整改情况由区人大和区纪委跟踪督办,通过线上小程序邀请人大代表、群众和企业代表对整改情况进行第二次评议,评议结果及时向社会公布,对仍被评为“不满意”的部门,将启动质询程序,结果报送区委,并通报“一府一委两院”。这种持续跟进的监督方式,确保了问题真整改、改到位。
民生问政促进监督升级
这场问政只是开端。区人大常委会负责人介绍,接下来将围绕“双百”创建、老旧小区改造、社会稳定防控体系建设等民生重点领域,开展8场专题问政,构建“调研—问政—整改—评议”全链条监督体系。监督范围上,扩大覆盖面,将散坟整治、物业监管等民生难题纳入问政;监督方式上,推行“定向问 + 随机追问”模式,增强监督针对性和实效性;结果运用上,强化评议结果运用,推动监督成果转化。系统化、常态化的监督机制,将有效破解“政府干、群众看”困境,让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正如一位企业家所说:“看到政府动真格,投资兴业底气更足了!”

从“问卷直抵车间”的躬身问需,到“局长承诺”的破冰突围;从“四维拷问”掀起政务沉疴,到“双评议”机制锁死整改闭环——这场刀刃向内的问政实践,揭示的不仅是营商环境的改变,更诠释了“人民至上”的治理哲学——最好的发展答卷,永远写在群众绽放的笑颜里。
编 辑: 张峻铭
责 编: 刘静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