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代表建议是如何办理的?
人大代表对各方面工作提出建议、批评和意见,是代表的法定权利和依法履职的重要方式。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期间,全国人大代表聚焦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和人民群众所思所盼所愿,依法提出9160件建议。全国人大常委会代表工委会同有关方面,对代表建议进行认真梳理和综合分析,依法交由211家单位办理,努力将凝聚着民智民意的代表建议,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务实举措。
一段日臻完善的制度演进历程
1954年,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宪法,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国家根本政治制度正式建立。全国人大成立早期,代表提出的议案、建议统称为提案。1982年,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全国人大组织法,首次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了代表建议。1992年,七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代表法,将代表提出建议明确为代表权利。2005年,委员长会议原则同意全国人大代表建议、批评和意见处理办法,建立起系统的代表建议工作制度。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代表工作。每年全国人代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有关代表团审议,面对面听取代表的意见建议,要求有关方面认真办理。全国人大常委会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不断完善制度机制。2018年,委员长会议修改代表建议、批评和意见处理办法,专章规定重点督办建议工作。2023年,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决定设立代表工作委员会并赋予统筹管理职责。2024年,委员长会议研究确定重点督办建议工作。2025年,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对代表法作出修改,进一步完善代表建议办理机制,明确代表建议交办和报告制度,增加督促办理以及重点督办的规定。一系列重大举措,为推进代表建议工作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使代表建议成为吸纳民意、汇集民智的重要渠道。
一条环环相扣的建议办理工作链条
建议办理工作通过环环相扣的流程,推动实现政策制定与民生需求精准对接,助力民意民智、民诉民求从纸面走向实践。
前期调研与提交:从“田间地头”到“人民大会堂”。建议的诞生始于脚底的泥土,每年代表们通过专题调研、视察、座谈、走访等多种形式,听取人民群众意见要求。代表工委定期向代表通报有关方面工作情况,提供信息资料,畅通建议提出前沟通机制,保障代表知情知政,确保代表建议经认真研究思考酝酿后郑重提交。
精准批分与交办:从“9160”到“211”。代表建议提出后,将经过初核、初分、批分与交办。承办单位人员细致研究、查找理据,对涉及多部门职能的代表建议还需认真合议,确保精准批分。2025年3月26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代表建议交办会召开,将9160件代表建议“派单”给211家承办单位,为每条建议精准匹配“解题人”。
全程沟通与办理:从“文来文往”到“并肩解题”。办理过程中,承办单位坚持办前问需、办中互商、办后问效,通过“面对面”沟通、“肩并肩”调研,推动办理过程成为了解情况、形成共识、解决问题的过程,破解“文来文往”的一次性沟通和程式化反馈。
重点督办与反馈:从“纸面追踪”到“实地督办”。根据新修改的代表法,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会议研究确定重点督办建议,全国人大各专门委员会负责督办,常委会代表工委负责日常督办工作。从2004年试行时的“重点建议”到2005年正式推行时的“重点处理建议”,再到十二届短暂的“重点办理建议”,以及近十年来最终的“重点督办建议”,名称的变化诉说了制度的演进成熟,更见证了代表建议更好服务大局,一件件民生实事落地见效。
强化服务和管理:代表建议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水平进一步提升。代表工委认真履行党中央赋予的职责使命,充分发挥统筹管理职能,把握关键节点,通过召开交办会,举办培训班、推进会、座谈会等方式,加强全过程服务、全流程管理,确保各承办单位在法定时限内完成办理任务。
成果分析与应用:从“一条建议”到“一个领域”。针对代表集中反映的问题、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进行深入分析、系统研究,形成一份份高质量分析报告,推动代表建议从解决一个具体问题到推动一个领域工作,为制定政策、部署工作提供参考。
一个“让每一份民意都落地有声”的美好愿景
根据法律规定,代表建议应在交办之日起三个月内,至迟不超过六个月,予以答复。代表建议从提出到办理不仅是文字性的答复,更需要实践的“无字之为”。答复不是目的,更不是终点,把代表建议转化为改进工作、护佑民生的政策措施才是根本所在。当建议办理与民生期盼同频共振时,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实践之路必将越走越宽广。
(作者孔玲,系全国人大常委会代表工委副主任)
编 辑: 刘冬
责 编: 于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