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以法治之力守护湿地明珠 共绘生态盐都新画卷
暮春的盐都大地,大纵湖碧波荡漾,群鸟翩跹。这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卷,正是盐城市盐都区人大常委会以法治力量守护湿地生态的生动注脚。在全国两会奏响“绿色、高质量发展”主旋律的当下,盐都区人大将湿地保护作为践行“两山”理论的关键战场,以制度创新构建湿地保护法治屏障,为子孙后代留下永续发展的生态根基。
法润湿地筑屏障生态立法护遗韵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考察中强调湿地的重要性,对湿地保护和恢复一直牵挂于心。作为黄海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盐都区拥有19026.91公顷湿地,其中自然湿地面积11535.75公顷,受保护的自然湿地面积达4698.2公顷。在《盐城市黄海湿地保护条例》征求意见过程中,区人大组织专家团队开展37次实地调研,召开听证会12场,征集公众意见2300余条,其中“谁破坏谁修复”、“生态优先”等意见被吸收采纳。

针对湿地保护中的历史遗留问题,区人大联合区有关部门创新实施“占补平衡+生态银行”机制。在大纵湖3020亩圈围养殖清退中,建立“补偿资金池”,对退养渔民按每亩2万元标准实施生态补偿,同步推动湿地碳汇交易试点,让保护者获得真金白银的收益。“法治+市场”的组合拳,既破解了“清退难”困局,又激发了群众参与保护的积极性。
黄海湿地成功入选世界自然遗产名录,盐都区人大功不可没。在申遗冲刺阶段,区人大开展“百日护湿行动”,组织人大代表、法律工作者、志愿者组成38个巡查组,累计制止非法捕捞、违规建设等行为217起。通过建立“湿地保护公益诉讼快速响应机制”,对破坏湿地的违法行为实施“零容忍”,为申遗营造了良好的法治环境。如今,大纵湖湿地越冬候鸟达113种10万只,世界级濒危物种震旦鸦雀重现湖区,正是法治护航生态修复的鲜活例证。
织密网络促保护代表担当书答卷
盐都区人大创新开展“代表护湿”监督活动,以人大代表的铁脚板丈量湿地保护成效,用监督利剑守护生态红线。在湿地保护实践中,人大代表既是监督员,更是宣传员,用实际行动书写新时代的“生态答卷”。
精准监督织密保护网络。区人大常委会建立“季度督查+专项审计”制度,定期开展湿地保护专项执法检查。在2023年8月的执法检查中,检查组深入东涡河、蟒蛇河等湿地保护区,发现违规垂钓、污水直排等问题39处,现场下发整改通知书21份。通过“回头看”机制,确保问题整改率达100%。
代表履职激活保护动能。在区人大的组织下,120名人大代表与湿地保护小区结对共建。区冈沟河湿地保护小区常年有志愿者巡湿护湿。市人大代表、大纵湖旅游度假区北宋水产品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宋传勇,在湿地周边学校推动开设“湿地课堂”,组织“小候鸟观察团”,培养孩子们的生态保护意识。这些来自基层的智慧与力量,正汇聚成湿地保护的强大合力。
全民参与构建共治格局。盐都区人大发布倡议书,积极号召企业、社会组织、高校等成员单位加入保护湿地的行列,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保护新格局。在大纵湖湿地,退养渔民自发组成“护湿队”,昔日捕鱼人变身护鸟人,成为湿地保护的动人风景。
协同合作解难题人大作为启新篇
针对湿地保护中的跨区域治理难题,盐都区人大探索“界湖共治”新模式。推动与兴化市联合会签《关于建立大纵湖湿地联动保护机制的实施意见》,建立联合执法、生态补偿、信息共享等机制,破解“九龙治水”困局。同时,推动建立“湿地占补平衡银行”,将零散的生态修复指标集中储备、统筹使用,既保障发展需求,又严守生态红线。这一创新机制已被纳入江苏省生态文明改革试点,有望在更大范围推广。
全民参与共绘生态愿景。盐都区人大正在打造“湿地+”生态经济示范区,通过发展生态旅游、生态养殖、碳汇交易等绿色产业,让群众共享保护成果。在大纵湖湿地,退养渔民参与生态旅游服务,人均年增收超2万元;在蟒蛇河湿地,生态水稻、有机水产等绿色产品畅销长三角,亩均效益提升40%。区人大正在推动建立“湿地保护公益基金”,吸引社会力量参与湿地修复,形成“保护-修复-增值-反哺”的良性循环。
站在大纵湖畔,看着成群的水鸟掠过水面,盐都区人大常委会主任葛建华深有感触:“湿地保护是盐都的生态命脉,更是人大工作的使命所在。我们将以全国两会精神为指引,持续完善法治保障、强化监督实效、凝聚全民共识,让盐都的湿地成为永续发展的生态银行,成为展现中国式现代化新江苏的闪亮名片。”
盐都区人大的湿地保护实践,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实践,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盐都探索。在这片充满生机的湿地上,人大作为与群众期盼同频共振,法治力量与自然韵律和谐共生,共同绘就一幅水清岸绿、鱼翔浅底、草木丰美的生态画卷。
编 辑: 刘冬
责 编: 于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