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古城里的民主回响
——解码扬州市广陵区琼花观社区人大代表联络站“四民”工作法
在扬州5.09平方公里明清古城的肌理中,琼花观社区宛如一颗镶嵌在历史经纬里的明珠。这里苔痕方寸间留存着千年文脉的印记,街巷里弄间散落着朱自清故居、吴道台府等名人故居与历史遗迹,承载着2331户、5828位居民的烟火日常。在这片古韵与民生交织的热土上,既传承着历史、文化、文明,也绽放着基层治理创新的生动实践。
4月14日至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赵乐际在江苏、安徽调研,首站就来到扬州,与琼花观社区的居民、社区工作者面对面交流,听取琼花观社区人大代表联络站“四民”工作法有关情况汇报,详细询问群众关切期盼和基层治理情况,深入了解该站通过“听民声、议民题、汇民意、代民言”将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深度融入基层治理脉络,以及为民履职、为民办事的具体实践。
听民声:搭建民意直通桥
制度筑基,方能行稳致远。琼花观社区人大代表联络站通过深化队伍建设,将代表履职规范纳入制度轨道。从《人大代表接待选民制度》到《代表述职评议机制》,每一项规定都成为连接民心的纽带。为提升代表依法履职能力,社区定期组织《宪法》《代表法》专题学习会,邀请法律专家解读人大代表的权利与义务;开展模拟议事、案例分析等实战演练,让代表们在实践中掌握沟通技巧与协商艺术。驻站代表杨永宾深有感触:“系统的培训让我明白,当好人大代表不仅要有为民服务的热情,更需要专业的履职能力。”

琼花观社区“红管家”上门收集商户意见建议
在社区便民服务中心,醒目的联络站公示牌上,驻站代表的照片、联系方式与接待日程一目了然,让群众“找得到人、说得上话”。联络站内部设置了温馨的接待室,墙上悬挂着工作流程图与服务承诺,桌上摆放着《民意登记簿》和政策宣传手册。这里不仅是收集民意的场所,更成为政策宣讲的阵地,结合“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学习实践活动,每月定期举办的“人大代表讲坛”,吸引了众多居民参与,让惠民政策真正走进千家万户。
阵地建设打通服务“最后一米”。以联络站为中枢,社区构建起立体式民意收集网络。“和事佬工作室”里,老党员化身矛盾调解员,将邻里纠纷化解在萌芽。77岁的老党员黄万琪,凭借丰富的生活经验和群众基础,成功调解了10余起邻里矛盾。他常说:“在调解中,不仅要讲道理,更要讲感情,只有设身处地为群众着想,才能真正化解矛盾。”“琼花红管家”穿梭于街巷商户,用脚步丈量民情。这支由社区党员、热心居民组成的队伍,每天活跃在社区的各个角落,收集群众意见,反馈民生需求,成为社区治理的重要力量。
汇民意:编织民情收集网
每月的代表接待日,成为社区居民的“固定约会”。3名驻站代表轮流值守,认真记录群众的每一个诉求。年度述职评议会上,代表们用详实的数据和案例,向选民交出履职答卷,既晒成绩,也找不足,更谋划未来。驻站代表王静在述职时说:“过去一年,我共接待群众120余人次,收集意见建议87条,推动解决问题56个。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群众的信任与支持。”

广陵区人大代表王静在古井议事点听取居民建议
“小爬爬议事会”“古井议事会”的场景令人印象深刻。在古巷里的古井边、树荫下,代表与居民坐在小马扎上,围绕在古井边,你一言我一语,为大事小事“支招”。这种接地气的恳谈方式,既让民生痛点在轻松氛围中浮出水面,也为古城治理提供了更多的“泉眼活水”。代表们随身携带的“民情日记”,密密麻麻记录着家长里短,成为精准施策的第一手资料。在一次议事会上,居民反映社区缺少活动场所,代表们立即行动,协调相关部门将一处闲置用房改造成社区活动室,配备了健身器材、图书等设施,满足了居民的文化娱乐需求。
线上平台同样热闹非凡。社区视频号推出的“民生议事厅”直播,吸引数百名居民在线参与讨论。“书记直播间”里,代表与群众线上对话,民生诉求实时留言。线上线下融合的沟通模式,打破了时空界限,让民意表达突破传统表达。在一次直播中,有居民反映某条巷道存在安全隐患,代表们立即与社区工作人员前往现场查看,当天就设置了警示标志,并在一周内完成了整改。这种高效的响应机制,赢得了群众的广泛赞誉。数字化手段不仅提高了民意收集效率,更让年轻群体有了发声渠道,让民主参与的覆盖面不断扩大,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让民意收集更加精准高效。
议民题:共绘治理同心圆
老旧小区改造、社区环境提升等民生议题,始终是议事会的焦点。每次“民生议事会”前,代表们都会带着问题清单深入调研;会议现场,居民代表、网格员与职能部门围坐一桌,用“解剖麻雀”的方式分析问题,制定解决方案。这种清单式梳理、靶向式发力的模式,确保议事成果精准对接群众需求。在老旧小区改造议事会上,居民们提出了加装电梯、增设停车位、改善绿化等具体诉求,代表们将这些意见整理成详细的改造方案,提交相关部门审核。

琼花观社区召开座谈会,调解电梯加装过程中的矛盾
面对加装电梯、老旧商务楼管理等复杂问题,“代表+网格员+居民代表+专业部门”的联动协商机制发挥关键作用。住建、消防等部门专家现场答疑,技术难题在多方智慧碰撞中迎刃而解。在某小区加装电梯的协商过程中,由于涉及楼层住户利益分配、施工安全等问题,进展一度受阻。代表们多次组织协调会,邀请专业人员进行技术讲解,耐心听取居民意见,最终制定出合理的方案,推动电梯顺利安装。
群众监督贯穿议事全过程。通过满意度测评、成果公示等方式,居民对议事成效拥有“最终话语权”。这种闭环监督机制,让民生工程从“政府主导”转变为“全民参与”,群众的获得感看得见、摸得着。在社区环境整治项目中,代表们定期组织居民代表对工程进度和质量进行检查,及时反馈问题,确保工程按质按量完成。项目完成后,通过问卷调查,居民满意度达到了98%。
代民言:书写履职新答卷
在琼花观社区,人大代表用实际行动诠释“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承诺。老城区天然气管道加装工程,就是最生动的注脚。面对居民对清洁能源的迫切需求,代表们历时数月走访调研,形成高质量建议。在17次现场查勘中,他们既是民意代言人,又是工程协调员,成功化解15起施工矛盾,最终让蓝色火焰点亮古巷人家。工程竣工那天,居民们自发组织庆祝活动,一位老人激动地说:“盼了这么多年,终于用上天然气了,感谢人大代表为我们办了件大好事!”
街巷改造工程同样凝结着代表们的心血。43条老旧街巷的蜕变,始于一次次深入街巷的调研,成于持续不断的监督推动。代表们不仅关注路面翻新、管网改造等硬件设施提升,还注重历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在改造过程中,他们积极协调相关部门,保留了街巷原有的历史风貌,让古老的建筑焕发出新的生机。如今,平整的路面、畅通的管网,不仅改善了居住环境,更让古城焕发新的生机。漫步在改造后的街巷,青砖黛瓦,古色古香,成为扬州古城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民生无小事,安全大于天。针对老旧小区照明不足问题,代表们提交的建议推动了“亮灯工程”。从点位勘察到灯具选型,从线路铺设到日常维护,代表们全程参与,用点点灯光照亮居民回家的路。在芍药楼小区,代表们发现部分路段照明昏暗,存在安全隐患,立即与相关部门沟通协调。经过实地测量和方案论证,最终在小区内新增20盏路灯,并对原有的路灯进行了升级改造。改造后的小区,夜晚灯火通明,居民们的安全感大大提升。
琼花观社区人大代表联络站的实践表明,“四民”工作法不仅是一套科学的工作方法,更是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样本。在这里,民主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具体可感的实践;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温暖人心的行动。赵乐际委员长的认可,不仅是对琼花观社区基层治理成果的褒奖,更激励着基层人大在民主实践的道路上继续深耕前行,始终保持代表履职与群众需求同频共振,将民主实践与民生改善深度融合,让民主与民生的和谐乐章在古城的每一处街巷持续奏响。
编 辑: 张峻铭
责 编: 于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