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四川泸州市:“民有所呼、我有所应”落到实处

来源: 中国人大网  浏览字号:
  近年来,泸州市人大常委会充分发挥人大代表作用,聚焦察民情、聚民智、惠民生,努力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
  聚焦“察民情”,用好代表为民服务平台
  全市建成“家站点”1276个,实现县乡村三级覆盖,并向经济园区、重要产业链拓展。人大代表通过入驻泸县农业产业代表联络点,帮助群众解决农业产业发展问题。连续三年在春节前后,由市委主要负责同志带头,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府、市政协主要负责同志等25名市级领导以人大代表身份走进“家站点”开展履职活动,带动全市9400多名五级人大代表全部“进家入站”联系服务群众。大力推进“亮身份、亮承诺、亮作风、亮成效”活动,推行“一代表一码、一‘家站点’一码”,推动实现“两知道两方便”(群众知道如何联系代表、代表知道如何联系群众;方便群众找代表、方便代表访群众)。安宁街道依托“安宁E家”综合平台开发“代表们的网上家园”功能模块,为辖区“家站点”和代表赋码,实现代表联系群众“不打烊”。
  聚焦“聚民智”,健全代表为民代言机制
  围绕代表提出建议、审议有关报告等内容举办履职培训班9期,参加代表1600多人次。坚持代表提出建议前的沟通协调机制,在全国、省人代会召开前,协调一府两院为代表提供建议素材,向代表提供参阅资料,邀请代表参加相关活动,服务代表做好出席会议的准备。畅通渠道为代表建议“赋能”。建立市人大常委会会议列席代表座谈会机制,召开座谈会11次,常委会领导当面听取42名代表意见建议,对收到的135条工作建议及时交(转)办。编发《代表声音》517期,全部交由有关部门办理,努力推动代表的“金点子”转化为促进发展、改善民生的“金钥匙”。开展A类代表建议办理情况“回头看”,2024年对10件重点督办建议中的8件A类建议,在办结后的4个月内,组织提出建议代表对承办单位第一次答复事项落实情况进行满意度评价。同时,推动B类建议承诺事项“入台账”,市九届人大二次会议召开以来,督促承办单位逐年建立答复承诺解决事项台账,对B类建议“挂账销号”。
  聚焦“惠民生”,丰富代表为民办事载体

  代表常态化活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扎实推进“我为群众办实事—人大代表在行动”实践活动,创新开展“115—代表在找我”活动,即每月第一周的星期五各“家站点”开展代表联系群众活动,自2023年9月开展活动以来,全市7.6万多人次各级人大代表参加活动,联系群众超过20万人次。推动组建市、县两级人大代表专业代表小组56个,建立“常委会+专委会+代表小组”活动机制,围绕中心工作、社会民生开展活动200多次,提出“巩固脱贫成果防止规模性返贫”“稳定和促进就业工作”等代表小组建议由政府部门研究办理。代表参与普惠托育破解双职工家庭“带娃难”。2021年启动普惠托育省级试点工作以来,充分发挥全市各级人大代表桥梁纽带作用,广泛组织开展“政策宣传、建言献策、为民解忧”普惠托育三大行动,探索出“1573”泸州普惠托育工作模式(“1”即明确一个普惠托育认定标准,“5”即开展五种普惠托育模式,“7”即出台七类支持政策,“3”即打造三大平台)。江阳区茜草街道以辖区21名人大代表为主体成立“代表帮帮团”,就近开展普惠托育志愿服务活动,取得良好效果。 

编 辑: 刘冬
责 编: 于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