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南华附一医院的“顽症”被人大代表治好了
看病就医一直以来是人民群众最为关切的民生之一,“就医路”畅通与否,更是关键一环。
“以往交通拥堵严重,我来附一医院看病宁愿走路,现在交通顺畅了,心情也舒畅不少。”市民刘女士如是说。
市民群众赞誉的背后,折射出市人大常委会聚焦民生痛点、推动解决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周边交通堵点的监督实效。
精准把脉:把准群众急难愁盼
作为日均接待8000余名门诊患者、6000余台次车流的区域医疗中心,南华大学附一医院地处老城区的繁华核心区域,周边人口密集,人车流量极大。而院内机动车停车位仅700余个,停车供需矛盾十分突出。院外交通状况错综复杂,每到上下班高峰期,行人、非机动车在车流中艰难穿行。
患者“看病10分钟,堵车半小时”,这样的拥堵不仅给前往医院就医的患者及家属带来极大不便,也对城市的整体交通运行产生负面影响。
市民陈先生说:“我父亲因肾部问题需定期到医院就诊,对医院路口拥堵问题深有体会,以前每次到医院看病,至少要两人出动,我负责开车找车位,爱人则负责带老人看病。”
堵点、痛点、难点,就是人大代表履职关注的重点。
在市十六届人大二次会议上,刘云宝、陈奕江等多名代表均提出了关于南华附一医院外部交通堵滞问题的建议。由于该问题牵涉面广,情况复杂,相关部门曾多次研究均未化解。
群众有呼声,代表有反映,人大有落实。
2023年9月以来,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东文组织相关部门进行多次专题调研,充分听取意见,有关部门制定了《南华附一医院交通堵滞问题整改建议》,确定9个问题进行整改,并明确责任单位和整改时限,拉开了“治堵”的序幕。
强力督办:多管齐下高效落实
2023年11月,市人大常委会首次开展代表建议办理工作专题询问,其中之一就是解决南华附一医院交通堵点,市公安局、市住建局等部门负责人直面问题、现场作答。
为了督促政府办好人大代表的建议,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刘正兴在会上要求“关注民生热点、突出问题导向、务求监督实效”。
在市人大常委会持续不断地跟踪督办下,相关部门迅速行动,成立“治堵”工作专班,制定实施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整改措施。
道路规划不合理是导致就医出行不便的关键因素之一。南华附一医院出入口通道太少,“一进一出”方式满足不了通行的需求。此前,医院进出口集中在北门。私家车、网约车、出租车扎堆,造成北门长期拥堵。
从2024年1月开始,南华附一医院西门只进不出,北门、东门只出不进。近期,考虑到群众就医的便捷和就医习惯,北门增设一个入口。
此外,医院外部还增设了入院专用车道、非机动车道和可变车道,周一至周四上午在交通拥堵时,入院车辆可在交警指挥下行驶至可变车道有序入院。
停车资源不足是另一大难题。自驾就医的车辆逐年增多,而医院内部停车位数量无法满足需求。按照整改要求,相关部门在医院西门和北门处因地制宜增设了林荫停车位。医院还会同交警部门协调周围较为空置的停车场进行置换停车。
为了充分发挥公共交通在缓解医院周边交通压力方面的作用,医院北门改建为港湾式公交车站,并优化和调整了周边近二十条公交线路。
同时,市公交集团与南华附一医院共同打造职工“定制公交”,医院职工搭乘公交通勤,把院内有限的车位全部让给患者,缓解医院周边交通拥堵和院内车辆停放紧张状况,让患者就医停车将更加便捷。
长效护航:巩固提升治理成效
经过各部门不断努力,如今该路段已呈现全新面貌。高峰期排队时长从45分钟压缩至15分钟,市民满意度测评大幅提升。
“这段时间,感觉附一医院周边交通比以前有序了,交警执勤时间增多,违停现象明显减少了。”一位经常来医院附近办事的市民吕先生说道。如今,车流量依然较大,但秩序井然,以往那种混乱拥堵的场景已不多见。
虽然持续近两年的代表建议办理工作已成果初显,但交通管理优化工作永无止境。随着南华附一医院的新内科大楼即将投入使用,医院内外部交通问题又将凸显。
今年1月13日,为进一步提质优化南华附一医院周边道路交通,市人大监察司法委再次组织相关部门召开交通优化联席会议。
王东文提出更高要求:“相关单位要扎实用心做好医院周边道路交通优化工作,加快构建高效便捷的内外交通循环体系;在立足解决好当前问题的同时,还要谋划好医院未来发展,配套建设同等规模的停车场所,努力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切实方便老百姓就医。”
利民之事,丝发必兴。从一纸建议到成效初显,市人大常委会对“就医路”畅通问题的关注从未间断。市人大常委会将持续跟踪问效,监督相关职能部门形成治理长效机制,巩固整治成果,确保就医道路顺畅,还居民一个有序、安全的出行环境。
编 辑: 夏红真
责 编: 于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