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蓝淋:一针一线绣出“壮美事业”
《中国人大》全媒体记者 冯添
蓝淋 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 广西马山壮美坊壮绣手艺厂技术指导
“大家请看,这是我带来的一幅《妈勒访天边》之《马到大吉》壮绣摆件。‘妈勒’在壮语中的意思为‘母子’,这个吉祥纹样,常常被绣在母亲的背带上,护佑孩子平安健康。”
3月6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广西代表团举行的开放团组活动上,全国人大代表、广西马山壮美坊壮绣手艺厂技术指导蓝淋身着壮族传统服饰,自信地展示她亲手绣出的壮绣作品,会场响起一阵相机快门的“咔咔”声。

3月6日,蓝淋代表回答记者提问时展示她的非遗壮绣作品《妈勒访天边》。摄影 冯添
衣画而裳绣。蓝淋介绍,作为中国传统刺绣中的一种,壮绣至今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壮族先民将对生活的热爱、爱情的向往以及图腾崇拜绘入了绣品当中,形成了青蛙、麒麟、喜鹊、牡丹等图案,并以太阳纹、云雷纹、水波纹等相配衬。
在蓝淋成长的轨迹上,布满了刺绣绵密的针脚。出生于壮绣世家的她,自幼看着外婆和母亲以针线勾勒图腾纹样,8岁就开始跟随长辈们学习基础刺绣。到了16岁,她已能独立完成一件壮族礼服,针法细腻、配色明快。然而伴随工业机绣的发展和市场审美的变化,壮绣这门壮族特有的文化技艺也曾一度式微。
“不能让祖辈的技艺在我们手里失传!”1998年,她毅然辞去稳定工作,与兄长共同在县城创办壮美坊工作室。
传统工艺的市场之路异常坎坷,创业初期,蓝淋沿用传统的技艺和图形制作壮绣,带着绣品四处推广,却屡遭冷遇。一方面受到机绣的冲击,另一方面传统的色彩和图形与市场需求不尽匹配,产品在销售上遇到困难。一两年下来,仓库里堆满了辛苦做出来的绣品。
传统既要保留又要打破。蓝淋没有放弃,她赴广西艺术学院学习设计,带领大家重新对针法、颜色进行调整,同市场需求进行碰撞。金丝线逐渐勾勒出新作品的轮廓,古老技艺与时代脉搏在银针起落间交融,带有壮族特色和流行审美的家纺、服装、礼品,开始受到市场青睐,产品远销20多个国家和地区,甚至成为东盟博览会指定礼品和外交国礼。
“传承壮绣不能只靠一个人,要靠所有的壮家绣娘。作为普通农村妇女,掌握一门能带来收益的技艺,也能在家庭中获得话语权。”利用空闲时间,蓝淋为大家提供公益性的刺绣技能培训,通过“一对一”、“一对多”的方式,手把手传授她们针法和技巧。这些年来,壮美坊陆续培训了2000多名妇女,约有200名妇女成为坊内的绣娘。绣娘可以带着半成品回家绣,时间灵活,既实现了居家就业,也让壮绣的传承队伍更加庞大了。
成为全国人大代表后,蓝淋在履职中积极推动非遗传承与发展。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时,蓝淋书面提交了关于加大力度支持广西开展面向东盟非物质文化遗产交流合作、推动少数民族文旅强区建设等建议,受到有关部门高度重视。
“在文化和旅游部的支持下,首届中国—东盟(南宁)非遗周在南宁市成功举办,我的意见和建议落了地。”蓝淋说,去年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她建议在全国各个城市闹市区、市中心、网红打卡点、热门旅游景点等设立集展示与销售为一体的非遗展示馆,展示各地非遗项目,也得到及时回复。
今年,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蓝淋提出在民俗文化节庆活动中加入非遗项目体验,助力文化旅游发展和乡村振兴的建议。她解释道,沉浸式参与非遗活动,可以提升游客们的旅游体验感,吸引更多的国内外游客,提升当地文旅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
“我从事的正是一份‘壮美事业’,要让它走出去,让更多人了解它。”蓝淋说,从深山绣坊到国际舞台,壮绣正以丝线为纽带,连接着不同文化,书写着文明互通的新篇章。
编 辑: 刘冬
责 编: 于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