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人大全链条监督,桔乡山水绽新颜

来源: “人民之友”微信公众号  浏览字号:
  春日洞口县岩山镇,文旅图景跃然眼前:石仁村千亩油菜花翻涌金浪,游人如织;非遗木雕体验中心,老师傅正执刀传艺,凿刻声清脆动听;南景村革命事迹陈列馆内,党史学习教育正在开展,红色故事声声入耳。
  岩山镇依山傍水,风景秀丽,历史底蕴深厚,文旅资源得天独厚。近年来,岩山镇人大紧扣镇党委决策部署,充分发挥人大职能作用和代表优势,构建“调研破题、建议落地、监督问效”全链条工作机制,将群众的“民情民意”转化为文旅发展的“实景红利”,累计吸引游客超8万人次,带动相关产品销售额突破90万元。
  一线调研,汇聚民意民智
  “油菜花小而散,吸引的游客量比较有限”“这片田埂太宽,影响连片种植”“那处灌溉渠需要重修”。2023年7月,岩山镇人大主席团组织12名代表,协同村民实地查看石仁村油菜花种植情况,50多条村民建议在基层调研中被逐条记录。两个月后,镇人大主席团向镇党委会提交《关于打造农文旅融合千亩油菜示范基地的建议》,该建议得到全面采纳,并被确定为乡村振兴重点发展项目,于当年10月启动实施。
  在岩山镇阳家山片区代表联络站,人大代表与木雕匠人围坐交流。“年轻人宁可送外卖,也不愿学雕刻。”匠人一语道出传承断代、销路狭窄等忧虑,人大代表将这些问题悉数记录至《傅氏木雕非物质文化传承困境调研报告》。这场交流,催生后来木雕进校园、电商拓销路、非遗体验区建设等创新举措。
  这些场景,正是岩山镇人大落实“千名代表访万人”主题实践活动的生动写照。岩山镇人大深入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理念,构建“站室联民情、调研汇民智、智库谋发展”三级递进工作机制。以辖区三个代表联络站为主阵地,常态化收集群众建议270余条;以“千名代表访万人”活动为契机,形成《岩山镇乡村振兴农文旅资源调研报告》等10余份专项报告;联动省市专家团队力量开展论证,将民意诉求转化为17个可实施项目。
  在此基础上,岩山镇创新确立“非遗小镇、红色研学、生态康养”三维驱动战略,科学划定农旅融合区、非遗体验区、红色教育区三大功能区,成功构建农文旅深度融合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岩山镇油菜花田内游人在拍照留念
  建议落地,破解发展瓶颈
  “进村路只有3米宽,旅游大巴根本进不来。这条路必须拓宽。”2024年3月,在岩山镇第三届人大第六次会议上,县人大代表、镇人大主席肖波正在介绍着等待票决的民生项目。最终,月塘—石仁进村道路拓宽项目以99%的赞成票入选年度民生实事。
  彼时,月塘—石仁进村道路仅3米宽。自石仁村油菜花海爆火后,狭窄道路给村民出行带来诸多不便与安全隐患,也制约乡村经济的发展。道路拓宽需要占地,起初有一部分村民对扩建道路的意义了解不充分,不愿配合工作。对此,岩山镇人大主席团多次组织人大代表与镇村干部入户走访,耐心细致做好解释工作。人大代表、党员带头当表率,发挥引领作用,一场“让地修路”的暖心场景就此上演。
  “路宽了,游客多了,咱们的农家乐才能开起来。”镇人大代表张学庭抡起铁锤带头拆院墙,村民张桂东自愿让出自家鱼塘四分之一的土地。在人大代表和镇村干部的努力下,沿途的村民均表示理解与支持,愿意把自留地或宅基地让出来修路,共同拓宽“民生”路,新时代“六尺巷”故事也因此登上《湖南日报》等主流媒体。
  “过去错车要倒百米,现在即使是旅游大巴也可直达千亩花海。”2024年6月,月塘—石仁进村道路拓宽至5米,正式通车。当年,岩山镇人大通过民生实事票决制,将21个项目落实落地。除月塘—石仁进村道路拓宽外,阳家山郭家桥、石仁村道白改黑、菱角反修桥等项目相继完成。此外,11个农田项目高质量收官,润泽万亩良田。从“群众提议”到“代表票决”,岩山镇人大代表用一张张选票,回应民声民意,助力乡村振兴。
岩山镇郭家桥改造施工现场
  监督护航,释放民生红利
  暖春和畅,岩山镇千亩油菜示范基地游人如织、欢声笑语。这份热闹的背后,凝结着岩山镇人大“四季监督”的用心守护。
  岩山镇人大代表监督组以“春耕、花前、盛花、丰收”四季为轴,构建全周期监督机制:春耕时,协调农技专家检测土壤墒情,为农户播种提供专业指导。花前期,聚焦赏花线路的通行安全,对现有道路开展安全隐患排查,保障游客出行安全。盛花期,组织村民参与花海展销会,助力本地特色农产品推广。丰收季,全程监督菜籽油加工过程,通过拓展线下销售渠道,对接农贸市场、商超等,助力农产品直供市场。2024年首届油菜赏花会至今年“奔跑吧・邵阳”全民健身活动期间,岩山镇人大监督组开展23次专项检查,解决停车资源整合、休憩设施完善、餐饮卫生监管等35项民生问题,游客满意度达96.6%。

  监督过程中,岩山镇人大将全过程人民民主落到实处,创新“三公开”机制,即进度、问题、结果全公开,并探索“代表监督、群众参与”模式。郭家桥改造时,3名村民代表组成的“质量观察团”参与施工例会;石仁村“白改黑”工程中,镇人大代表就噪音问题与30名居民代表协商,达成限时施工协议。通过12场项目通报会、600余份满意度问卷,5条监督建议得以落地,项目建设期间“零投诉”,真正将监督效能转化为乡村振兴的民生红利。  

编 辑: 张峻铭
责 编: 于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