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王刚:用“一块玻璃”书写节能故事

《中国人大》全媒体记者 周誉东

来源: 《中国人大》杂志2025年第7期  浏览字号:
  王刚 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 金晶(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有这么一种材料,它栖居越王勾践剑的剑格之中,横渡千年时光,却仍旧晶莹剔透;它组成显微镜、望远镜,让人类在微观、宏观间纵横捭阖,逐梦科学汪洋;它构成光缆联通全球,塑成容器装载饮品,制成屏幕展现万象……它就是玻璃。
  全国人大代表、金晶(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刚说:“我和玻璃‘周旋’了大半辈子,我的奋斗之路,就是在‘一块玻璃’上推陈出新。”
  1978年,王刚就业于金晶集团,至今47年间,他从科员、科长、副厂长、高级工程师一直干到董事长。“金晶集团起步于山东博山,承续了120多年的中国玻璃工业底蕴,掌舵这样一家百年企业,我的压力不小。”王刚说,“百年岁月,有多少企业从盛到衰,又有多少产业起起伏伏。但我坚信,金晶集团永远要当一家有益于国家和民族的企业,要在党的领导下顺应时代的大潮,讲好玻璃的故事。”
  王刚代表(左四)在池上镇李家村调研,谋划帮扶该村建立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代表供图)
  当时代进入21世纪,王刚敏锐地看到了玻璃领域的一个“大潮”。彼时,透光率可达91.5%以上的超白玻璃一经研发,就以其卓越的物理和光学性能成为机场、大型场馆采光顶的主材料,然而,国内企业没有自产超白玻璃的能力。2005年,在王刚的带领下,金晶集团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生产出中国自产的第一片超白玻璃,填补了国产空白。
  时代车轮滚滚向前。随着“双碳”目标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光伏作为一种清洁、安全和可再生的能源,也成为了焦点。“目前,光伏已从第一代晶硅电池、第二代薄膜电池,逐步向第三代钙钛矿等新型电池发展。”王刚说。
  光伏产业的技术革新,关键在于核心关键材料的革新。“虽然目前晶硅电池仍是光伏行业主流,但钙钛矿电池凭借轻质、柔性、弱光性等特点以及制备工艺、能耗、发电效率等优势,未来具有广阔的应用场景。”王刚说。
  “一块玻璃”,如何成为钙钛矿电池的关键?其实,制造一块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就像创作一幅画卷,各种贵金属、聚合材料、有机材料、无机材料是绘就亭台楼阁的“颜料”,而这幅画卷的“画布”,正是玻璃。
  “业内把钙钛矿电池的核心辅材叫作‘TCO导电膜玻璃’,其成本占电池总成本的34%左右。”王刚介绍,曾经,因为需要克服高性能超白玻璃和镀膜生产技术两道技术门槛,TCO导电膜玻璃一度成为我国的“卡脖子”技术。
  得益于王刚的前瞻视野和超前布局,金晶集团持续创新,于2021年就取得了TCO导电膜玻璃生产的突破性进展。2022年5月,金晶集团太阳能导电玻璃基板升级改造项目正式投产,这也是国内首条TCO导电膜玻璃生产线。目前,金晶集团已拥有3条TCO导电膜玻璃生产线,设计产能4500平方米/年。随着钙钛矿产业化提速,未来产能有望大幅放量。
  深耕玻璃领域多年,王刚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优秀企业家、山东省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还在带领金晶集团攻坚克难的同时,引导企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据不完全统计,40多年来,金晶集团累计进行慈善捐款捐物达到2200多万元。向慈善总会捐款30余万元,连续二十多年支持教育事业,惠及数百名大学生。
  自1998年至今,王刚已连续当选6届全国人大代表,这背后是人民群众的认可,也是沉甸甸的责任。“我深感使命在肩,一刻不敢忘记党和人民对我的信任和嘱托。”王刚在履职期间,始终秉持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人民群众发声,为地方发展献策。
  今年全国人代会,王刚把一小块薄膜太阳能电池板带到了北京。“我向代表们分享了金晶集团的创新成果,同时也带去了相关的建议。”王刚建议,将钙钛矿光伏产业链纳入国家和省级“十五五”规划。这一建议旨在突破晶硅极限,加速钙钛矿光伏技术的产业化进程,进一步巩固我国在全球绿色能源产业中的主导地位。 
编 辑: 刘冬
责 编: 于浩

相关文章